關於香港的記憶碎片

 

 

在一座城市待上一段時間,便會發現,當你每天在其中行走,在不同的場景中穿梭,與不同的人交談,城市作為一個抽象的整體之於個體早已變得模糊不清,記住的反倒是那一個個充滿內容的地點以及附著在其上的各種聯繫。而它們又如碎片一樣,散落在回憶裡。香港一月,亦是如此。

 

YWCA

來港之前,一位友人曾與我說,每間YWCA的床頭都會擺上一本聖經。然而,我所住的這家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是一根藍色的網線和一部脈衝電話。對於我來說,它們顯然更加實用和不可或缺。儘管本期多友都住在這棟粉紅色不規則圓柱體建築中,大家的交往和溝通還是多通過電子郵件、即時聊天工具以及電話完成。故而,與幾位多友為數不多的幾次把酒言歡、徹夜長談,倒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我們仿佛再次回到大學時代,那個並不太久遠的過去,重溫那段漸行漸遠但又依稀可辨的記憶。

 

餐廳

在港期間,共嘗試過城大的三個餐廳,分散在AC2、AC3以及學生宿舍區。較之於選擇多樣的餐品,給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餐廳所坐落的位置。與大陸大學將餐廳另置於單獨建築物的做法不同,可能是因城大校園的空間限制,這些餐廳多在教學樓內。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縮短了餐廳與各教學功能設施之間的空間距離,它更是顛覆了之前對於學習/休閒的功能二分,即學習和休閒空間相互疊加和嵌入:在教室中生髮的思考和討論會被延伸到餐廳,而在餐廳中被激發的創意和辯論又被會帶回到教室中。這樣的空間佈局,提供了另外一種對於校園生活的想像。

 

Run Run Shaw Creative Media Centre

或許是為契合創意性媒體這個主題,CMC被設計成為一個多邊不規則建築,它極容易讓人聯想起倫敦奧運會那個風格怪異的吉祥物。然而其內部卻是做了極為精心而又考究的安排:入口處那塊時時播放學生作品的巨屏、教室中可以升降的顯示器以及360度的3D演播室等,這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一個傳媒系所應具有的氣質。學生是這座建築物真正的主人,他們不停地穿梭於各個教室、實驗室和演播室之間,不停的交談與歡笑。在走廊駐足幾分鐘,便會被一股年輕而又有活力的氣息包裹住。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CR作為多友們主要聚集、活動的場所,被玻璃與外面的熱鬧隔開。它的空間算不上寬敞,但裡面的一切都被安妥得井井有條。一個個隔間雖看起來讓人頗感局促,但這恰恰也使得面對面的交流變得更加自然和頻繁。原先狹小空間可能給人帶來的某種壓抑之感,也因我們之間不停的交談所帶來的暢快感而消解。多數情況下,這些交談越過了學術的範疇,加入和離開談話也非常隨意。在那裡,在那刻,我們都暫時將沉重的現實卸下,加入那些“無用”的對話。所談內容多已記不清,但多友們在交談時所流露出的坦誠、犀利和熱情全然已從語詞中抽象出來,化作一股情緒沉於心間。

 

圖書館

見到城大圖書館的分類之前,我一直認為中英文圖書應該是分開陳列的。城大混合編目的意義不僅省卻了讀者奔波于不同館舍之苦,更重要的是這種安排改變了我們對於中英文文獻關係的理解,兩者之前被割裂的關係又被彌合了起來,這也給讀者帶來了新的知識發現方式,而在檢索某一類主題的文獻時的體驗也變得更加連貫和順暢。此外,與我之前在大陸所見圖書館不同,城大圖書館並未將學習區與書籍區劃分開來,而是將其散落在書架周圍,這就使得“知識檢索——知識的使用和吸收——知識再檢索”的流程變得更加便利,知識發現的效率也更高。

 

書店

我逛的香港書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大型連鎖書店與二樓獨立書店。前一種書店,如Page One和誠品書店等大都位於繁華商業樓宇內,都有著寬敞的店面及迎合中產階級趣味的內部裝飾和燈光佈置。書之於此類書店,就是將消費者吸引進店的由頭,它們更看重的是如何將這些消費者的注意力引向書的衍生品,如設計師品牌的文具、包和生活器皿等。可以說,這些書店不僅僅是在販賣圖書,它們更是在兜售其所宣導的一種生活方式與體驗。相比之下,二樓書店就顯得落魄許多。因租金問題,它們的店面都極小,有的因生計問題甚至兼賣起了時下的“硬通貨”——奶粉。僅憑書架所陳列出的書籍,很難讀出書店主人的志趣和品味。當你越過書店入口處擺放著所謂“大陸禁書”的書架,往裡多走幾步後,那些封面設計頗為誇張且內容品質參差不齊的書便會給你帶來一股強烈的挫敗感。

 

離島

對於初來香港的人來說,當你被密閉的高樓森林與狹窄街道壓得透不過氣時,去離島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逃離。穿過中環那條長得令人沮喪的通道來到碼頭,坐上往返於港島與離島的渡船,面對著越來越寬的水域和消逝為剪影的樓宇,一股暢快之感在胸口泛開。儘管多數離島距港島只有三十分鐘左右的航程,但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節奏。在中環碼頭候船處還是焦急、躁動的人群,一下船便立馬鬆弛了下來,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融入到離島閒適的節奏中去。港人是幸福的,無須走太遠,他們便可投入到另外一種生活可能性中,去體驗一種生活在別處的感覺,哪怕就是短短的一瞬。

 

去了趟太平山,沿途景致並無太深印象,與同行的李金銓夫婦以及其他一些城大老先生們的短暫相處,卻令我感觸頗多。首先是先生們的體力。整個山路行走過程中,他們不僅一直沖在隊伍的最前列,且更願意挑選一些攀登難度較高的小徑前行。他們所展現出的耐力和毅力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好生佩服。其次是他們的細心。尤其是李夫人,她不僅為我們這些年輕人準備了許多小食和水果,更是對行程的每個環節都做了悉心計畫和準備。活動結束時,她還非常認真地做了回饋表,收集我們對整個行程安排的意見。他們在對待生活時所持有的那份真誠、細緻和嚴謹,也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個學者所應有的生活態度。

 

閆雋(左起)、趙智敏、申琦 捕捉多友們出遊的情景
好像“天人合一”了

 

 

 

錢進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