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的精神——观常嘉煌先生“敦煌现代石窟艺术”有感

 

 

敦煌本为沙州小镇,但却闻名世界。几乎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观光、旅游、探寻,其原因固然在于这里有鸣沙山、月牙泉等自然景观,有阳关、玉门关等历史遗迹,更为重要的,是有敦煌的壁画和石窟艺术。我曾经到过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这两处石窟的艺术水准都非常高,都具有憾人心魄的力量,但是,与敦煌石窟相比,它们还是逊色不少。敦煌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敦煌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显学,主要在于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7月16日,我们有幸见到了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先生之子、敦煌艺术的传承者常嘉煌先生,听了常先生作的《艺术传承——敦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7月19日,我们参观了常嘉煌先生主持开凿的敦煌现代石窟艺术,我突然想到了“殉道”两个字。

 

我对敦煌艺术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从对敦煌古代和现代艺术的了解和感悟中,我觉得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殉道”。

 

千百年前,那些艺术家、工匠、写经生云集敦煌,开凿石窟,绘制壁画,抄写经卷。也许,他们并没有想到,这些作品会在千百年后成为人们观赏、临摹、研究的对象,更不会想到,这些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他们的目的很单一,心境很纯净,那就是弘扬佛法,普度终生。他们是以一种殉道的精神在从事创作,他们的虔诚、专注、忘我、舍身,成就了敦煌艺术,使敦煌艺术成为千古绝唱。敦煌,也正是由于它的艺术而名满天下,享誉世界。

 

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岁月中,常书鸿先生从法国来到敦煌,毅然担当起了保护敦煌、研究敦煌、传承敦煌艺术的使命。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几乎与世隔绝。许多人都无法忍受这种荒凉和寂寞,纷纷离他而去,包括他结发的妻子。但常书鸿先生没有动摇,没有退缩,他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终于使敦煌艺术发扬光大。这也是一种殉道的精神,是殉文化之道,殉艺术之道,殉中华民族之道,殉人类文明之道。

 

而今,常嘉煌先生主持的敦煌现代石窟艺术已经起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引起了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在近乎原始的简陋的条件下,常嘉煌先生和他的团队餐风饮露,在默默传承、弘扬着敦煌艺术,在实现着常书鸿先生、李承仙先生的遗愿。这也是一种殉道的精神。

 

作为一名以传播知识、传承文明为天职的大学教师,我有两点建议,第一,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不要有太多的功利的考虑。艺术是超越功利的,艺术是超越现实的。艺术至上永远是第一位的。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宁愿进展慢一些,也不要屈从于金钱的压力。第二,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一定要坚持高水准,要成为世界一流艺术家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这也正如李承仙先生在给常嘉煌先生信中所说的那样:“可以设想,我们在敦煌附近的崖壁上开凿石窟,由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进行壁画、雕塑等创作,在石窟前建艺术村,这将是艺术家创作和交流的场所。这项工作如同公元366年乐樽在敦煌莫高窟开凿的第一个洞窟那样,由21世纪的艺术家进行与人类历史发展同期的创作,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新的石窟艺术。”

 

我相信,李承仙先生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我也坚信,千百年后,敦煌现代石窟也一定会和莫高窟一样,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景观和艺术胜境。

 

2013年7月20日草于敦煌山庄“敦煌艺术传承座谈会”,24日修改于南开园。

 

常嘉煌先生的露天壁画创作“祈祷和平”,纪念他的父亲常书鸿先生。 伊朗画家在常嘉煌的现代石窟内画作,主题是“对话”。
此画原作现藏于日本。有日本供养人发愿,请画师在现代石窟模拟恢复。

 

 

 

刘运峰 (南开大学 )
2013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