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访学杂记

 

很早就期待着到城大的这次访学,惴惴然怕无法与港台学者对话,谋划着先在家苦读一番,研究港台的研究路数,以期见面不至于太懵懂无知,但眼高手低,执行不力,最终是忐忑不安的踏上香港的行程。

 

刚来城大,眼花缭乱,接受新信息太多,眼睛和内心受冲击太大,有点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常常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多个窗口,不知先做哪一项,先看什么内容,图书馆里的书搬回一堆,觉得本本都好,不知先看哪一本。觉得时间不够用,暗自着急,沉潜几日才悟到要学龙应台所说的“慢慢来”,感受与体悟最重要。

 

我搜寻体会最深的几点,串联起在香港的难忘回忆。

 

城大的路

往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要经过AC1、AC2、AC3,这三栋教学楼相互贯穿,最初一进去辨不清南北,四处碰壁,只有仔细回忆,慢慢摸索,连走两日,渐渐摸出门道,还学会了在不同地方乘坐升降机偷懒的技巧。后来发现同来的每位多友都摸索出了不同的路线,每条路线风景不同,沿达之路往又一城最近、石硖尾公园幽静清新、穿过城大可感受校园生机与活力。

 

我常常走的是刚来时李金铨老师亲自送我们的一条小路,这条路走出我们所住的女青雅舍,进入玫瑰街,路边是一栋栋高约六七层的私家庭院,据说这一代是香港少有的低密度居住区,沿路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花香满地,一路上常常见人跑步锻炼,还有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的菲佣。

 

我和杨蔓老师有一次到又一城,走了一条平常没走过的路,迷路之际,前面走过来一个大人带着小男孩,我上前向大人问路。她国语不太好,但也可以勉强指路,旁边的小男孩听我们说普通话,顿时来了兴趣,字正腔圆的告诉我们:“你们应该问我啦,她讲英语的,我会讲普通话。”可见香港小学普通话推广很给力。

 

 

李老师的风度和期许

我之前没有见过李老师,在城大CCR网页上看到照片,读到他的一些文章,感觉很像我心目中的台湾人,温文尔雅、心态平和、博学多识。这次近距离观察,体会最深的是李老师的学者风度和对青年学人的殷殷期许。

 

有一天我们去听讲座,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假芝云老师站起来请李老师介绍下一场讲座交流议题。李老师在我不远处侧身站起来,身体笔直,双手插裤袋,用英语介绍城大媒体与传播系4月14日到15日要举办“华语影视传播典藏开幕典礼暨捕捉人生 传承文化”影视传播座谈会,李老师特别介绍演讲人中有李安的弟弟李岗,听者会心一笑。李老师风度优雅从容,讲话春风拂面,那一幕,在我脑海中留下深深印象。我读书不多,某天夜读李老师大作《记者与时代相遇》,被文章中力透纸背、酣畅淋漓的情感所感动,不觉热泪盈眶,懵懵懂懂的理解了他为什么一再强调“这篇文章有我自己的寄托”,学术论文并不是冷冰冰,应该有学者的情怀。

 

4月9日欣闻李老师荣获国际传播协会(ICA)B. Audrey Fisher导师奖,名至实归,众多友纷纷道贺,但李老师反应好似并不热烈。他把名誉看得很淡然,反而更在乎我们这些青年学人的阅读和思考,给我们讲他个人的经历,推荐给我们最近的好书,教我们治学的方法和感悟,我们都默默记下。先生说我们还没有来之前,他已经多次看我们的照片,对我们的面容很熟悉。我们很感动,他虽然没有明说,我们还是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期许。

 

华语影视传播典藏

4月14日,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博士捐赠城大毕生收藏的长达两万多分钟的纪录片素材,在城大媒体与传播系成立“华语影视传播典藏”,我们也有幸参加了“影视传播:捕捉人生,传承文化”座谈会。其间观摩了台湾著名导演李岗监制的纪录片《阿罩雾风云》,我孤陋寡闻,首次见到这种以“戏剧重现”手法拍摄的纪录片,林氏家族的100多年中的风云沉浮、起起落落,呈现台湾历史原貌,感性勾勒台湾近代历史风云。李岗导演以不疾不徐的语调讲述他对历史的求知欲望,令人感动。还有周兵导演的《下南洋》,我们有幸看到了没有对外公布的一集,片尾曲胡德夫的歌声尤其令人难忘。

 

逛街游记

4月13日夜在尖沙咀维港,巧遇三十三届金像奖颁奖典礼,吹拂着海风,欣赏着《幻彩咏香江》,远远地见到了我少年时代的偶像梁朝伟、刘嘉玲、成龙、任达华,还有章子怡、汤唯、郑秀文,感觉赚到了。

 

旺角是港片中香港纸醉金迷、活色生香的一个所在,我们在女人街流连忘返,同时看中一款包包,与娅妮密谋如何砍价,对方叫价165,我拦腰一斩变80,想不到娅妮嗲怪我应该叫70,最后成交,皆大欢喜,众多友感叹我们的包包买的好。有几次张硕勋老师跟我们一起逛街,我很好奇他为什么喜欢逛街,原来他不看东西,往往固定一处四处张望,看人和事,做他擅长的田野式观察。

 

在香港的日子过得真快,但记忆却是满满当当,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和吸收、沉淀和发酵。感谢城大老师的无私分享,行政人员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我们来一个月,城大多少老师前前后后多次联系安排,邮件不计其数。我们的班长伍静老师,默默的为我们扫描了多本学术著作,还有本次同行的多友们,也无私奉献了他们的收藏和学术研究。当然我们收获了友谊和许多共同的“集体记忆”,我们都曾在邵逸夫图书馆猛翻一通“闲书”,看着看着,为历史、为故人、为往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港台学者的趣味性研究选题、学术专注精神、广泛的涉略,给我印象至深。我总觉得现在的体会只是感想性的认知,访学的经历对我们真正的影响和改变会在将来很多方面显现出来,为人为学、生活处世、文化认同…或许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确实向我们打开原先无所认知的一扇窗。

 

回到武汉,住所附近正进行热火朝天的高架桥工程,灰尘扑面、交通拥堵。我想起在香港一个月没有擦鞋,酒店窗外也在建楼,施工近在咫尺,但并不嘈杂,井然有序,不见灰尘,更怀念之。

 

西贡海上游览 拍摄:陈欣钢

 

 

 

陈媛媛 (湖北经济学院)
2014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