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珍惜

 

 

在愚人節前夕,老天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一場罕見雷暴橫掃嶺南,從九龍塘又一城到城大圖書館,從羅湖車站到寶安新機場,把我們一行十人的歸期,處處用水簾圍起。於是三月組的小夥伴們在微信群裏緊忙招呼,互相通報各處雨情和交通狀況。我和吳麟最早出發,卻被困機場二十個小時,後又拖著大行李換乘鐵路,從3月30號上午離開女青雅舍,到昨晚(4月1日)回到北京家中,一路周折。回想起一個月的香港訪學和三天來的離別行程,不得不套用一句最近很熱門的話:相聚不易,道別更難,且行且珍惜。

 

 

惜多友

到訪城大之前,我的同門、同事中已有不少多友,去年參加敦煌旅行途中又曾感受到這個群體的其樂融融。現在如果要說該訪學項目的最大特色,我個人覺得可以比作是一次大齡青年的畢業旅行:忘記煩人的功課、懸置未來的工作、敞開心扉和朋友交流。在我們這個階段,正是工作家庭都在爬坡用力,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聚言歡,是一種莫大的快樂。雖然香港很小城大更小,但是我們外出經常結伴而行,連中午去哪個食堂吃飯都要先喊一嗓子約人。可謂是日常生活集體化、精神生活制度化,如此緊密相處一個月結成了特殊的友誼。這九位多友,各有絕技和亮點,給我留下了難忘印象。

 

李紅艷老師博學多聞,開朗健談,無論學術軼聞還是生活趣事,談起來都笑聲不斷,遇到煩心事也就經典的三個字——“搞死了”一筆帶過,再加上佩戴幾串佛珠,頗有大師風範。我們一起尋找生記粥店、天主教墓地、深圳高鐵站,她都是不急不躁,讓我這急性子很佩服。

 

吳麟思維敏捷,語速很快,對歷史和自由問題情有獨鐘。滯留機場期間我相當煩躁,她卻能淡定地閱讀Kindle,還及時提醒我不要深夜雨中去找旅館以保存體力,第二天又聯絡車票和酒店,拖著三大包行李埋頭趕路,真是思想和行動都一樣沉靜果敢的人。

 

瞿旭晟在我眼裏是“小靈通”,因為他對科技、娛樂、時政、學術樣樣都能即時掌控,上課講座提到的文獻篇目常常是講者話音剛落他的鏈接就發到我們群裡,而他最棒的本領乃是能認路、能領路、能點菜,外出常當領隊,還為我友情背奶粉一罐,實在是我們出行必備之良品!

 

莊曦溫和細心,言談舉止恰到好處,帶著一種姑蘇之美,她還是我的榮譽顧問,耐心指點我完成那些令人頭大的代購任務。最後幾天她一邊忙訪學活動,一邊照看家人,還要寫論文準備課程,變身全能小超人。

 

雷霞老師觀點犀利,特立獨行,最愛紫色,鍾情志蓮,儼然是紫霞仙子。她說話做事乾脆俐落,完全沒有天秤座的糾結,讓我好生羨慕。

張芸老師淳樸自然,在開始的前幾天裏多次喚起我們對內蒙古的熱愛,還每每以“我想問一個私隱的問題”幫大家瞭解到最渴望的資訊,善莫大焉。她踏破鐵鞋尋覓運動鞋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們。。。

 

李貞芳老師癡心學術尤其是研究方法,聽課聽講座最為專注,課餘也把專注延伸到生活中,商場那麼多只愛又一城(詳見她的城大生活史之消費票據),我打趣說李老師“不是在又一城就是在去又一城的路上”,哈哈。

 

金梅是八五後,時尚、大方、風趣,帶著她的博士論文選題而來,又要去大埔墟的電視臺跟班學習,從到港的第一天起就是行色匆匆,想必離港後應是收穫滿滿。

 

徐敬宏是我們的班長,學習方面身先士卒,常在辦公室掃描文獻,寫論文,做ppt,集體的活動日程、聚餐、座談更是少不了他的悉心統籌。

 

 

惜城大

在國內一般人的印象中,城大不如港大歷史悠久,不如科大迅猛創新,但是她的媒體傳播系卻有一份值得稱讚的獨到情懷。儘管第一次到訪城大,然而我對城大傳播系並不陌生。十年前我剛讀研究生,對學術心裏一片茫然,那時讀到李金銓老師《視點與溝通》和祝建華老師《傳播統計學》很受啟發。後來在復旦的暑期班、人大的暑期班又陸續聽聆二位老師講座。這些年來,他們在自身教職以外做的大量工作,對內地新聞傳播學門的視野和規範有相當的潛移默化作用。這次能近距離地觀察他們的工作狀態,面對面地討論交流,是緣份也是福氣。

 

媒體傳播系規模並不大,但小而精實。傳播專業之前於英文專業在一起,二零零八年才正式獨立成系,短短幾年就已建立起新媒體和整合傳播兩個方向,本碩四個項目,其研究實力也令人矚目,在新近的QS大學專業排名中已居本領域世界第30名,篳路藍縷,背後的努力令人欽佩。

 

更難得的是金銓老師念及內地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實際,創辦訪學項目給大家提供交流機會。我們去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問,高琦博士很驚訝城大,可以每年例行邀請二十位學人以工作簽證到港。他告訴我們,一封邀請信的背後還需要許多行政協調工作支撐。城大傳播系十年如一日把這件事堅持下來,從李老師到分享學術心得的祝建華、何舟、沈菲、假芝雲、姚正宇、蔣莉、林芬等諸位老師,以及熱心負責的Kitty和Heidi,都為此付出了寶貴的時間精力。

 

人大和城大的校園有點相似,都是空間狹小利用率高,都是學生活動非常熱鬧,都是學校東門連著一個大商場,在兩個學校待過的人相信會有體會。和師弟陸亨在邵逸夫圖書館門口聊天的時候,恍然有種從人大東門大石頭去當代商城的錯覺。很巧的是,我們去南丫島郊遊,同行中有城大前校長張信剛教授。十幾年前上大學時我得到過一個”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獎學金”,彼時對香港對城大均無瞭解,稀裏糊塗“被”獲獎,不想有一日會來親訪城大,還見到校長本尊,聽他講述當年設立此獎的初衷,真是緣分不淺。

 

 

惜香港

八年前來過一次香港,走馬觀花,在天星碼頭看到警察擡離抗議青年,印象很深。四年前又來過一次,蜻蜓點水,被導遊“軟禁”在李嘉誠的珠寶商場裏購物,心有餘悸。這次來遇到選舉議題和新聞自由持續發酵,借此觀察到港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問題,瞭解深入不少。

 

二零零六年我住在上環摩星嶺青年旅舍,行走在銅鑼灣、金鐘、中環一線,自由背包客身份。二零一零年我住在青馬大橋附近的酒店區,吃住玩都不出李家勢力範圍,大陸旅行團身份。二零一四年我住在又一村附近,一側是“高大上”的中產及富人區,瑰麗路、羅福道、喇沙利道,花園洋房,名車進出,一側是擁擠破舊的平民區,石硤尾、南昌街、深水埗,公屋茶餐廳菜市場,冰火兩重天,帶著我的空間視角來,總算有了研究者身份。

 

以往對香港的想像只在油尖旺和港島,這次的便利居住地點讓我可以從商業街區進入到日常居住空間,到達當晚我就拉吳麟去了南山村,吃車仔麵小店,看公屋樓裏的議員廣告招貼,後來又去逛石硤尾菜市場,在美荷樓、美彩樓、美映樓一帶兜兜轉轉很久。早晨在幼稚園門口看陸續到來的小麥兜,上午在餐廳看慢悠悠吃茶讀報的老人家,下午在大鍋蓋看菲傭牽著狗坐臺階上聊手機,傍晚在海棠路看一個人拎著包閃進某棟公寓的上班族, 夜晚在大坑東和花墟看踢球跑步的青年,金銓老師說他喜歡關注改朝換代的交光互影,我則是熱衷市民日常生活的時空切換。可惜日程緊湊,沒能進入居民家裏,了解他們的生活感受,浪費了Q博士安排的西貢村屋家訪。

 

說到時空,九龍城寨公園和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是極好的坐標,前者從時間入手,把清末至今九龍城寨的風貌用影像一一陳列,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兒童嬉戲的錄音和癮君子在樓頂吸毒的照片令人感慨;後者以空間展示,把獅子山后的居民生活從飲食、建築、漁耕、交通、婚俗、祭祀等生動再現。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是近現代歷史在此風雲際會,政治、商業、人文相互糾纏,社會名流和普通百姓擦肩雜居,真是一塊高度壓縮的活化石,紋理層層,密不透風,真希望能多待些時間,拿起放大鏡好好品味。

 

此行香港另一大亮點是遊覽離島,我們先後去了南丫島、大嶼山、長洲,以及石澳海灘。走在安靜整潔的山路上,滿心歡喜,中午再到海鮮飯館聚餐,飯後在街市買點小吃和紀念品,十分愜意。每個周末外出,我們都記錄下難忘瞬間:南丫島的小狗們坐成一排在海灘上曬太陽,雷老師郵寄了明信片;天壇大佛裏有佛舍利一枚,李教授買了綠檀佛珠;寳蓮禪寺的素齋不錯,我趕去見張老師沒有吃完;大澳漁村的水上人家別具一格,眾模特換衣試鏡;中環碼頭四人着急等待失聯的吳麟,長洲島上發現了一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風水寶地;石澳的街景像越南,不少外國人定居,李老師黃雀在後拍工作照不亦樂乎。。。

 

一個月的時間過得太快,現在回想起來都是點點滴滴的碎片,除了學術、美景、購物,城大一行最大的感受是緣分。一群大齡青年,過一段集體生活,是一份寶貴的記憶。大家即將回歸各自的生活軌道,唯願多友們平安健康,在今後的日子裏,且行且珍惜。

 

長洲北角咀,左起王斌、瞿旭晟、張芸、吳麟、李紅艷 王斌看著李貞芳搶鏡頭

 

 

 

 

王斌 (中國人民大學)
201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