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游学日记 (上)

 

 

第一天(33日)

今日下午四点半航班到香港国际机场,打车到城大安排好的宿舍,历时35分钟,无堵车现象,的费260港币。宿舍在九龙塘又一村海棠路66号基督教女子青年公寓,单间,虽小,设施一应俱全,淋浴室,小冰箱,网络,保险柜。恵康超市旁看售楼信息,附近楼房100余平米动辄一千万二千万。超市买4个佛罗里达西柚,10.9港币,澳洲产纯牛奶1000毫升纸盒装15港币,准备当水喝,惊呆了我的小伙伴,以为内蒙人皆如此。从宿舍到城大歩行十余分钟,沿途风景可鉴。晩宴城大媒体与传播系接待,一桌17人,5个大盘莱,一盘炒米饭,一汤,每人一碗清汤面,一个果盘,毎个人皆饭饱汤足,恰到好处。初次感受到了香港对人的尊重、对物的珍惜,回来对内地朋友开玩笑说,中央励行节约精神贯彻到港。新鲜的氛围,新鲜的面孔,好久没有对新鲜如此渴望与好奇了。安顿好物品,洗洗睡了,期待第二天的新鲜。

 

 

第二天(34日)

今日上午是李老师的博士课,昨晚陪我们吃饭、指引我们走近路回宿舍的和霭长者、今日课堂上用英文滔滔不绝授课的教授,这二者,如此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我钦佩不已。午餐在城大学生食堂,套餐一份糙米鱼柳饭,一杯奶茶,32港币,不习惯的味道,硬着头皮下咽,下午5:30分就饿了,出去找食儿。正是放学下班时分,三俩着校服的中学生从身边走过,留下软软的粤语说笑声,一点儿也不嘈杂。路上很安静,车辆驶过,忽然想起在这儿还从未听到汽车呜笛声。信歩走到城市大学对面的大型商场又一城,大牌店铺林立,也有呼巿维多利商场见过的HM这些大众品牌,不由得有了比较的兴趣,果不其然,同品牌服装要比呼巿便宜,如图中连衣裙,才249元港币,如果是迪奥、兰蔻等大牌化妆品,机场免税店要比香港商场便宜很多,香港商场要比内地商场便宜很多。从商场出来,已是华灯初上,行人道上,依然安静,两三米长的人行横道,即便是没有一辆车驶过,行人也静等绿灯通行,见不到中国式过马路和广场舞大妈。住处附近的一家生活小区超市,一根黄瓜要18元港币,便宜的也要8元。盒装肉片要几十元,有海鲜,猪扒,牛肉,鸡肉,唯独没有羊肉。依然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只好拿了两盒泡面。香港房贵,莱贵,肉贵,服装、化妆品便宜,其他还要继续比较。到香港24小时,吃什么开始成为困挠我的头等大事。

 

 

 

第三天(35日)

上午九点,和同学一起出发去城大(CityU),有一研究分享会:大数据与传播学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在2013QS亚洲大学排名名列亚洲第12位,香港第4位,以"专业教育提供者"为大学定位,校圳"敬业乐群",知名校友连战、鸠山由纪夫、龙应台。

 

我们毎日活动范围在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这是一座由几何形状的楼梯贯穿起来的充满时代感的建筑,连走两日,还有迷宫一般的感觉,头脑中还得把上上下下电梯的G层、LG1层与大陆的F1、B1层转换着,其间还要穿过几条人行横道。考验我记路、方向感的时候到了。

 

上午的研究分享会,对祝教授讲到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往往低估了技术的破坏力与高估了技术的创造力及“facebook”现象印象深刻。

 

比如香港的八达通卡,一卡在手,非常方便,地铁,超市,大学的各个消费环节,全港通用。而在大陆,各个学校的校园卡是不能通用的,校园卡更不可能去乘地铁。午饭后,我就办了一张八达通卡,一卡在手,可以走遍香港了,和大陆一样,要押金(按金)50元。

 

午餐承蒙一武汉在此读博女孩的引领,找到了AC2食堂,比较大陆口味的食堂,吃了一顿相对满意的午饭。

 

女孩很优秀,是武汉大学硕士生中第一个申请到香港城市大学读博的,每月有香港政府发的奖学金20000港币,交给学校3000港币的学费,2500港币的住宿费,每月剩8500港币生活费,每天吃食堂的费用大概是100港币。这是一个尊重知识、人才的时代,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进一歩深造就海阔天高。

 

下午,离开了高、大、上的校园,乘地铁从九龙塘站经三站,到了旺角,才感受到了香港平民生活。旺角的各类店铺基本都在老旧住宅楼的底层、沿街,莎莎、药局、书局、运动品牌、港币找兑、小吃摊、书摊、杂货摊,一应俱全,如不是摆摊人稍黑的面孔和港普话,恍惚间,还以为在呼和浩特宝马商城。这世上,终究还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劳劳碌碌的人更多一些吧。

 

 

 

第四天(36日)

几日来,没见过香港的太阳,一直是内地俗称的假阴天,但空气温润,质感不错。上午在宿舍从高手徐敬宏老师那里得知可以用有线网络自己制作wifi,解决微信问题,他帮我鼓捣了半天,很是佩服这些留洋博士的无所不能。下午两点上课,研究分享会,城大沈菲博士讲互联网与中国社会,启悟多多。课后,兴之所致,与同学乘地铁到尖沙咀星光大道,维多利亚港湾遛了一圈,诧异星光大道边的宏伟的中国建设银行大楼。海边风大,空中似雾似霾,拍照效果一般。香港的国际都市风尚自不必说,但穿行其中,总是能感受到刻意保留下来的百年沧桑历史印记,哪怕仅仅是高楼大厦间的一棵树。商场信歩,没有流连国际大牌衣物、首饰,倒是日本的“无印良品”吸引了我,挑选了一些精致的家居用品。考虑到购物太多,无法带出香港,有必要期间往返香港深圳几次,把物品从深圳快递回呼巿,好在签注可以多次往返香港。游学第四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不至于!

 

 

 

第五天(37日)

到港以来,习惯了香港的天色,这里看不到泾渭分明的旭日初升,骄阳高照,夕阳西下,从早到晚都是䑃胧中带着一抹亮色,空气中的湿润触手可及。那么稳妥的天气就如同观察到的港人的生活状态,安静,沉稳,自足,自律,一种有序的悠闲和悠闲中的井井有条。公共场所,没有人声鼎沸和车马喧天,以至我们几个同行的访问学者也不由自主压低了讨论的声音。又是充实的一天,学术氛围比较浓。早餐厅早茶后,去城大图书馆,亚洲最大的单层图书馆,很是羡慕这儿的莘莘学子,徜徉书海。十点是李金铨教授的研究分享会。访问学者,不在于期间完成了多少成果,重要的是拓展学术视野,反省个人的学术作为。出来以前,个人有这样初歩的认识,果然,李教授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了解了香港大学的作风与学风,以后到美国就不会感到震惊,因为这儿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平台。另外,李教授关于学术与爱情的比喻也形象贴切,有钱钟书的风格,在座无不会心。下午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博士(原台湾行政院院长)的演讲:王道的世纪——永续发展,只欠东风。

 

城大副校长主持,校长致辞。从孟子的王道思想切入,美国,中国,两岸三地,政治,经济,文化,无不以“王道”贯穿,前行政院长、现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博士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情怀可窥一斑。我没客气,坐在了前排,演讲过程做了很好记录。这几日在港熏陶,也小有习染,不急,不躁,知道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学习着,工作着,生活着,坚持着,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第六天(38日)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香港过三八节,不由得想起以前在港片中看到男人骂女人三八婆的情节,今天才知道和三八妇女节没任何关联,只是源于一个典故。

 

网络时代,天下趋同,微信互加,四海之內皆朋友,全世界的地铁中,都是低头把弄手机的人,即便是不玩微信的老年人如我母亲,也通过实时新闻关注马航失联事件。

 

世界小了,我们和世界普适的梦想、价值、规则的差异也小了吗?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简约时尙国际范儿,奔放洋气有深度,以往我们每每是以戏谑的口吻照搬这几句话,这几日,才深刻体会到其非同一般的兼容意义无所不在的内涵。我访学的指导教授,著名学者,早晨来上课时带着一个便当,放在公共间的冰箱,中午在微波炉里热一热,便是午饭;我居住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宿舍,有些建筑年头了,但是毎个地方都干干净净;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可是地铁的广告别有创意;酒店、超市的服务生总是彬彬有礼;街道边的停车规规矩矩;行人横道红灯时是嘀达嘀达的悦耳提示音,绿灯时就转换成悠扬的提示音;偶见一起街头纠纷,也没有大群人围观,只有出现场的警察。这个社会也是有阶层之分的,但感觉到毎个阶层各司其职,各遂其安,各有所值,各有所依,不僭,不越。

 

 

 

第七天(39日)

非常惬意充实的一天!早晨8:00与同行们从宿舍出发,到城大图书馆集合,在我们访问学者的总统领——城大媒体与传播系前主任李金铨教授的带领下,去南Y岛登山,吃海鲜。城大与地铁相连,从九龙塘站到旺角,从旺角转中环,中环码头乘船到南丫岛,前后不过40分钟,周末,地铁、码头人稍多,但井然有序,每一处都自觉排队,进程颇快。同行的有香港城市大学前任校长张信刚,一位非常谦和的学者,留美博士,一路与我们聊马航失联、内地两会、刘兆玄演讲的题外之意"以时间换空间",视角的确与众不同。南丫岛是一个独立的小岛,绿水绕青山,沙渚雾似烟,细雨欲来沁心脾,登高望远天地宽。满眼所见,是宜人景色,满耳所闻,是圈内趣事,身心前所未有的放松与舒畅。午餐就在南丫岛吃海鲜,囯际化AA制,每人240港币,吃到了在内蒙的确没有享受过的海味,真接海气啊。餐后转转岛上的小商店,没有人吆喝诱惑购物,全凭自愿。挑捡了一些工艺品,小玩意,倒也自乐。乘船从原路返回到中环,随意转转,坐15C路观光大巴到太平山,乘山顶缆车到太平山顶(往返观光80港币)。山顶集市也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又挑选了一些物品。杜莎夫人蜡像馆在此。等到天色已黑,登上太平山最顶层看香港夜景。整个香港尽在眼前,亦真,亦幻,美不胜収,忽然间就有些唏嘘,按下不表。从太平山顶下来,乘公交到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和三个女友一直购物流连到晩10:00点打烊。乘观塘线地铁到旺角,旺角转石硖角下,步行十分钟回宿舍。爱生活,爱自己,人生才別有洞天。

 

 

 

第八天(310日)

当下语境中,游学的涵义应该是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此番有这样的游学机遇——严格意义上的说法是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大陆青年新闻传播学者访问项目,承蒙发起人城大媒体与传播系前主任李金铨教授(台湾籍,留美博士)的一项学术善举,从2005年始毎年吸纳两批,每批十人左右的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到城大访学一个月,城大提供单间宿舍,并以来港工作之方式提供月8500元港币的生活费,实际解决了食、行的问题。迄今,约有150名大陆学者参与了访学项目,于开拓视野、学术交流、提升能力方面受益匪浅,如今,这些学者已是国内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骨干力量。李教授以<孟子见梁恵王>篇中“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之句为这一众学者的微信群命名为"多闻雅集"。

 

一个学者,刻苦治学,已名满学界、业界,但不忘以一己之力惠及大陆那些在学术道路上艰难跋涉之人,提供了如此优越的条件,并能坚持十年,着实不易,令人钦佩。说实话,大陆功成名就的学者鲜有这样的作为,体制下的学术自私、功利已把人异化了。

 

由此,我游学伊始,也观察思考一些现象与问题。

 

香港学者人性化、人文化特色更显著一些,学术好,也会生活。他们这一个圈子里每周日登山运动已坚持十余年,所登之山并不高,沿途景色宜人,项目丰富多彩。昨日到达一个小坡顶之后,著名文艺美学学者张隆溪教授拿出一首早已打印好的古诗人手一份,大家齐读齐诵,然后五湖四海之人各自用家乡方言朗诵一遍,妙趣横生。昨日所诵之诗是宋代刘子辉的<江上>:江上潮来浪薄天,隔江寒树晩生烟。北风三日无人渡,寂寞沙头一簇船。诗中意境与所见之景倒也契合。想想自己在内地高校工作,多为职称、论文所累,不由心生惭愧。

 

当然,惭愧的还有个人的差距。这些学者们有一个共性,都有英语语言国家留学、拿学位的经历,英语、粤语、普通话、家乡话样样精通,包括他们的夫人、子女,甚者,还有第二外语的。他们之间交流,各种语言穿插,跨文化感非常强烈。其实,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做文史哲研究的,无他,语言至关重要。假设我,如果有囯外求学经历,能熟练使用英语交流、阅读文献,做学问、出成果并不难,语言是洞悉一切、明了一切的基础,往往是沟通的不畅导致个人的狭隘。<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1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这个故事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语言的障碍导致文化的差异。2006年布拉徳皮特主演的一部电影<巴别塔>,主旨就是探究沟通的障碍。

 

至此,我不能遗憾自己本科、硕士在內蒙就读,博士学位在北师大,没有一丁点儿海外求学经历,俱往矣,今朝是更新观念的事了。大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小到自己的学生、孩子,还有个人的下一歩发展,我都坚持强调英语学习,不能籍泱泱大国凭何轻国语重英语之名,放松降低英语教学,这与哪一种语言应当强势无关,只与巴別塔相关,我们愚蠢的不仅是沽名自封,更愚蠢的是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学方式。

 

是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是,不能自主地,我替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还有我自己,羡慕着这儿的高校有大师,有高楼,有先进的设施,有舒适的环境,有国际的氛围,还有,安静而有力量的自信。

 

 

 

第九天(311日)

上午上课,依旧是全英文课程,强迫自己去听,让那种氛围刺激自己滞后的观念与作为,提醒自己还不到休息的年纪。

 

课后,食堂午餐,毎餐换一种饭食,尽管多是广式吃法,还是想尽量把每一种饭食品尝一次。

 

饭后,在庄曦同学(我们的西西公主)倡议下,在学校附近乘小巴士去九龙城寨公园。第一次见到很简陋的小巴士,找着家乡小土巴的感觉了,只是,司机不一样。中午时分,车上只有我们四五个人,司机用港普话问我们去哪里,热心指点我们路怎么走,然后,在一个离公园最近,但不是站点的拐角处停下,让我们下车,这,竟然可以?

 

九龙寨城公园原为清朝九龙城寨所在地。因为1898年租借九龙以北领土时,订明该城寨并不包括在内,因此在此后的近百年中,曾因该地的管治问题,发生过多次冲突。又因为该地环境特殊,以致很久以来都是良莠混杂,成为城市中一个毒瘤,无政府的贼窝,许多在香港犯了法的人就逃到这里,然后落地生根,又因这里无法可管。自然贩毒,走私、杀人、抢劫的乱事不断。为了根治这个乱源,1987年中英政府达成协议,英国政府在香港回归前,特别颁布拆迁的赔偿法案,彻底消除这个没有法理之地,并在现地盖了这座九龙城寨公园。

 

在执行迁拆时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一直到1994年春才开始动工,耗资6千多万元,由多名专家精心设计,并加聘国内技工,运来特别材料,仿照明末清初的江南园林建造。为保留该地的历史精神,原有的衙门、护城河、古井和围墙都一一重现,把历史融合于园林之中。

 

自然是港式拆迁吸引我们来到这里。园中几乎不见游客,可以信歩游览。没多久,一个衣着样貌极其普通甚至邋遢的老人走近我们,讲解起来,这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交谈中,得知他是义工,还展示了他的绝活,用手撕纸撕出人头像,吹得一口好笛子。我好奇他做义工之前的职业,他说,是苦力,现在靠政府生活,我理解是大陆的低保吧,每月3000多港币,房租2000多。

 

昔日的“残堞斜阳”,今天的都市花园,自然美轮美奐,那位义工,也令人印象深刻。

从九龙寨城公园乘75X路公交,经6站到黄大仙祠。黄大仙庙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地方,道教寺庙,创立于1921年。此处游人略多,但绝无大陆景点摩肩接踵的现象,有一康辉旅游团的团队,动静也比大陆小多了,有上香、求签的,没有看到收费的。

 

从黄大仙出来,乘地铁观塘线两站即到住处附近,又逛了逛平民莱市场,吃了乌龙面,找着点儿呼和浩特的感觉了。一天活动较多,但不感觉到累,也许是走到哪里都车不堵,人不多的原因吧。

 

 

 

 

第十天(312日)

到港已十天,依然未见到香港的太阳。早晨出门,湿漉漉的空气似乎酝酿着一场雨,果不其然,走着走着,飘起了雨丝。内蒙人欣喜的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在这儿,才知道什么是"沾衣欲湿杏花雨",湿绒毛一般,轻抚脸庞,掠过发梢。有一种雨,伞是多余的。

 

今天的第一站是香港历史博物馆。从住处附近的石硖尾站乘地铁到尖沙咀下,经加连威老道歩行到历史博物馆。和各地的历史博物馆相似,除展列反映地区本身的地理地质外,大部分是本土文化、社会制度变迁,民风民俗,通过陈列展品、放小短片的形式还原出历史的真实。

 

从历史博物馆出来,第二站要去香港大学。乗双层巴士到中环码头,在码头乘轮渡到香港岛,船票仅2.3元港币。途中又欣赏了维多利亚港水天一色无纤尘的景色。下了码头,已是中午一点多,乘叮当车到港大附近一叫莲香居的地方吃饭,按当地的说法是喝下午茶,这儿据说是在香港中层中很火爆的地方。其实就是一大厅,下午茶就是各种广式蒸食加一壶茶水,还有面条类、炒饭。大家都吃得不亦乐乎,大叫过瘾,像我这样吃牛羊肉、黄瓜蘸酱长大的人,这种食物也能果腹。

 

果腹之后,乘叮当车到港大附近下车,开始港大之行。港大依山而建,山梯和电梯串连着一座座摩天大楼,上上下下几经迥绕,领略了港大非同一般的魅力。古典风格的西式建筑和现代大楼连缀在一起,时而似走进西方殿堂,时而似流连中式园林,时而在参天树木掩映之中窥见楼宇一角,时而长廊毕现,舒阔自如。不能不慨叹,有校如是,读书,传承,创新,发展,岂不是最快意之事?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曾经是文学院的大本营,张爱玲就读于此,也是电影<色.戒>取景之地。

 

在港大最后一处去了图书馆,买了两本心仪已久的中文图书。已是傍晩六点,沿着层层山梯下山,乘叮当车到禧利街,与同行人去生计粥铺喝粥,这里不会有小米粥的,这儿的粥是把白米捣碎的,熬像浆糊一般,再添进各种鱼骨,鱼丸之类的肉食。

 

从禧利街上环站乘地铁到中环转观塘线到旺角,换乘到石硖尾,一天活动结束。

 

但是,特别要提到一位1990年出生在港大读法学研究生的安徽安庆女孩,今天她义务导游,使我们的行程非常顺畅。她从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申请到香港大学法学院读研究生,港大的法学专业赫赫有名,研究生要读一年,学校没有宿舍,她和另外两个女孩租一间28平米的公寓,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月租金9700港币,三人均分,她给我看了公寓的照片,收拾得很整洁。她说,读研一年,学费、房租费、生活费等约20万港币,能申请到读研的条件是雅思7.5,托福100分以上。女孩肯定还有其他优秀之处,但她谦虚,不再多言,只说,男友在哈佛学法律,与她一同毕业,二人准备回北京工作。像她这样愿意留在香港法务部门工作的话,月起薪在三万港币以上。一位瘦弱、文靜的女孩,明年,北京又多了一位律政佳人了吧?

 

 

 

十一天(313日)

上午九点半,离开宿舍,与同行的一位甘肃籍现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女博士雷霞一道去赴约—–香港城市大学前任校长、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张信刚教授之约。昨日,通过我们的指导老师联络,张校长与我们邮件联络,约好今天上午在城大近处的又一城太平洋咖啡厅见面,邮件中只简略说他本周六要给土耳其人演讲,要与我们聊一些学术问题。会是什么高端的学术问题呢?我俩有同样的疑惑。前几日去南丫岛登山,见过张校长,是一位谦和的学者,但没有深聊。

 

十点整,双方都到了约好的地点,找了一张小圆桌,张校长给我俩要了两杯卡布奇诺咖啡。很有意思,张校长带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包,他说要送我俩每人一本书,书是不同的,他命名为一号二号,让我俩选号。我选了一号,是他的专著<大中东行纪>,另一本是文化随笔。他给我俩的书签了名,就开聊了。

 

张校长从他的求学经历讲起,讲到他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职务上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城大建校三十年,他做了十年校长,当年,他力主香港八所公立大学招收大陆学生。荣退之后,他开始继续研究个人关注的领域,2011年出版<大中东行纪>,现在研究中亚问题,要了解一下甘肃、內蒙古的情况,所以约我们俩聊一聊。实际上,我们觉得张校长的调研、案头工作已经相当充分了,只是还很谦逊,他2013年9月2日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大中亚与新丝绸之路>,9月3到13日,习总书记出访中亚四国,文章意义由此可见。接下来,他还要给<财经>写稿,要用英语演讲,给了我俩一篇<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要我俩读后回复邮件。

 

学识渊博的教授,优秀的大学校长,勤奋钻研的学者集于一身,与这样的人交谈,每一句话都是收获。我们还聊到了香港、大陆的大学教育,校长、教授的待遇,退休金养老金的问题,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张校长另有他事,与我们约好邮件联系,就健歩作别。

 

中午,就在又一城吃了午饭,感受一下港人的午餐文化,在一楼的花旗銀行兑换了港币,要求还挺严,需出示港澳通行证才给兑换,汇率1:1.25,比前几天貌似低了点。

 

中午两点,我们一行十人约好与李教授在城大康乐楼九楼咖啡厅研讨交流,这一交流,从中午两点到晚上十点,中间有下午茶和晚饭,食物可口,更是一顿可以饕餮的精神大餐。看得出来,李教授因为要去台湾一周,就尽可能多与我们聊,满足我们方方面面的问题,学者仁心啊。

 

从新闻史、传播史到学术方法论;从经济文化到民风民俗;从美国中国的学术生态到两地的大学现状;从儒释道到文史哲,其间还穿插默多克与邓文迪,张艺谋与章子怡,哈哈,得消化几日。

 

 

 

十二天(314日)

上午,太阳在薄薄的云层后探头探脑,几番踟躇,还是没有勇气出来,恐是气色不好,怯于见人吧。到港十二天,只看到了太阳模糊的背影。

 

半个上午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青年教师蒋莉与我们的研究分享会,美女教师,往往令人好奇她的求学经历。旁边一手快的学者立马google出她的经历:2001年从广西柳州考入北京大学广告系,四年本科毕业后香港浸会大学读两年硕士,硕士毕业后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四年博士,博士毕业后求职到香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从学校到学校,是国内高考优异者一路求学到高校任职的代表,当然,也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典型。

 

中午食堂吃饭,总能在不同的食堂找到几款适合自己的饭食了。如果选择米饭的话(食堂绝对看不到馒头、包子、馅饼之类的),这儿的食堂一般是卖套餐,泰国大米,颗粒小,细长,搭配两款港式炒莱或炖菜,一个汤或一杯饮料。虽然没有在北师大读书时的食堂那么契合口味,倒也多了些南方风情。

 

下午购物。观塘线九龙塘站乘地铁到旺角,转荃湾线到尖沙咀,出站不远即是海港城,一比较大型、高中端结合的购物处,各种品牌、各色商品令人眼花缭乱,找某一牌子的东西,得在商场里绕来绕去好长时间。

 

这些日子,的确感受到香港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人较多,一定自觉排队,出地铁排队,地铁车门前排队,扶梯自动靠右站,公共场所非常整洁,即便是卫生间也如此,都预备卫生纸、洗手液、擦手纸巾,会有提示:冲厕时请盖上马桶盖,有的卫生间还配有急救按铃。各处垃圾筒明确分类,从来见不到垃圾筒旁垃圾溢出的现象。

 

不同阶层的人普遍彬彬有礼,面目友善,保洁员看到有人照相都会让开,服务场所的人用辞非常客气,商场售货员从来因为你不卖他的东西而面露愠色,总是热情地"bay”。

 

大学校长、资深教授、年青教师与人约好的事情一定不会爽约,哪怕是一封邮件,说好什么时间发送也决不拖延。

 

普遍看来,这是一个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城市。同时,鲁迅先生所言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问题在这里依然也存在,时间去哪儿了,金钱去哪儿了,是普天下的困惑。几日在港所见所闻,印证了我这一想法。

 

天下熙熙,皆为生存;天下攘攘,皆为发展;天下苍生,无不渇盼和平与稳定。

 

 

 

第十三天(315日)

游学日程即将过半,今日在宿舍整理材料,收发邮件,想想下一歩的游玩购物安排,莫名地,一丝怅惘袭来,不可言传。

 

有时,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真的想象浮士德那样喊出来:“太美了,请停留一下!”哪怕因此灵魂被魔鬼收走。还是禁声吧,要坚信,最美的,在下一刻。

 

时代造就人,环境影响人,一点儿不错。同来的几位青年学者,都在积极努力着想想自己在内蒙,井底之蛙,自得其乐,惭愧不已。我可能没有再深造的机会了,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叮咛自己,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切不可浅尝辄止,浮光略影。

 

香港的学者也有研究、评职称的压力,与大陆不同的是,他们只是运行在教学、科研的轨道上,一个学院或一个系,行政人员全力以赴服务于教学人员,不像大陆的高校教师,除了教学科研,还有没完没了的行政琐事耗费了大量精力,这是一个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少有推脱敷衍勾心斗角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个人精神自由能够得到最大呈现,也唯其如此,不会把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

 

香港的文化人高端与低端并存,缺少中层,要么是接受过欧美教育的,要么是香港本土几乎没接受什么教育的;而大陆是中层文化人多,本土产的本科生,硕士,博士随处可见,这么一对比,十分有趣,也就不难解释大陆知识分子的追求了。

 

香港本地的优秀中学生有近一多半要去国外读书,从大陆考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往往成为香港高校中的佼佼者,如同大陆各省区的优秀学生要奔赴全国那几所著名高校一样,博士层面又是另一种比较法,生源的流动与补充,人才在哪里可见一斑。

 

我几乎已成定局,我的下一代如何求学,是该考虑了。

 

 

 

第十四天(316日)

微风拂面踏靑来,如茵花草伴心开。 正是出游的好时光,早晨八点从宿舍出发,在瞿团长带领下,西西协助安排,目的地是昂坪和大澳渔村。从石硖尾站到太子站转到荔景站再转到东涌站,即到。第一个人项目是乘昂坪缆车360度俯瞮全巿。虽然是周末,游人并不是很多,入口处工作人员组织得井井有条,把一块儿游玩的客人安排在一个缆车中。105元港币的缆车票,坐了25分钟,楼宇、山水尽收眼底,性价比非常高。下了缆车,是昴坪市集,几家小吃店和特色商品店,吃不吃买不买由你,见不到吆喝和拉客,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走走转转。吃了一份山水豆花和鱼丸烧卖,豆花香嫩幼滑,只是调料简单,只浇点酱油。买了几件小物品,继续前行,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青铜座佛——天坛大佛,因底座仿北京天坛圆丘而建得名。从木鱼山脚登上大佛底座,共268级石阶。绕底座行进一圈,进入底座里面,內里设有灵堂,梅艳芳灵位即设在此。

 

南面的宝莲寺提供素食斋饭,但小吃已饱。原路返回登上了下山的大巴,去大澳渔村。

 

经过十几分钟颠簸,到了大澳渔村,这儿的大巴开得极快。第一个项目是乘汽轮绕海一圈,同样,25港币的船票,水面驰骋,非常过瘾,总觉得香港的旅游项目性价比非常高。

 

下了汽艇,就歩入了大澳渔村巿集和棚屋区。

 

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渔港和驻军乡镇,也是百年来渔盐业的重地。如今的大澳只保留着一条恬静闲适的小渔村,当地特产是腌制的咸鱼和虾酱。大澳村落被一条河道分隔,河堤两旁是百多年前由渔民盖搭的棚屋。棚屋建筑在竖立于水面的木柱之上,户户相连,栉比鳞次。渔民多以舢舨出入,渔村的淳朴风貌历历可见,使大澳享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大澳居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以捕鱼为生,过着宁谧质朴的水乡生活,穿行棚屋中,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儿是没有豪宅和陋屋的概念的。

 

大澳的巿集一条街也非常有特色,各色小吃,商品,尤其是新鲜的鱼、虾等,即便不买,也令人驻足观賞。还发现了一个几乎与内地一模一样的蔬菜摊,欣喜不已。

 

吃了,转了,买了,也该返程了。坐大巴到东涌巿,也就是来时的地铁东涌站。站口即是东荟城Outlet,香港最大的折扣名店仓,因为离香港国际机场只有十分钟路程,可以看到很多拖着皮箱即将登机的人在此购物,各色人种。进入其中,发现眼花缭乱,也得辨析一阵儿才能下手,个人总结,最值得买的是皮包、钱包和鞋子,还有一楼莎莎的化妆品。以同样的价钱,内蒙买不到这样的品质和款式。

 

购物之后,就在东荟城里吃饭,这里吃饭、喝咖啡非常方便,为购物的上帝提供了一条龙服务。

 

乘地铁回到宿舍已是九点多。一天来,在昂坪的佛门圣地和大澳渔村感染了清修与淳朴,感慨䌓华之中安静的魅力,若不是返回路上在东荟城购物,该是相当圆满了吧?我是一个俗人,终究要回归尘世之中。

 

 

 

第十五天(317日)

周一,照例是听听课,访问学者研究分享会,城大媒体系教师的研究分享。香港大学的教师薪金在全世界也是比较高的,年青教师每月可以拿到五、六万的薪水,如果是单身,也算可以达到香港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了。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有适应不同阶层消费需求的资源配置。香港的豪宅、奢侈品和公租房、廉价品是并存的,否则社会无法正常运转。国际大牌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专属高收入群体的,不具备比较性,可比的是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物质生活。普遍来讲,香港的食品(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奶)、日用品、文化用品价格高于内地,同档次衣物、化妆品、洗浴用品、通讯费低于内地,交通费港铁、公交远远高于內地、叮当车、通勤轮渡费比较低,人工费和内地一样,都在不断上涨。

 

内地人在香港花港币购物的感觉是比较好的,一想到折合人民币等于打了八折,不自觉就心理平𧗾了。因此在这儿,也特别能理解港地演艺人士为什么纷纷去內地捞金,地广物博,集腋成裘,恁是谁,也抵挡不住诱惑吧。

 

可是,内地人恐怕多数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资源,虚掷、浪费、破坏之事数不胜数。一件小事对我触动很大,买包包时,售货员很细心地教我包包不用时如何叠放,我说习惯包包不用时里面放上填充物存放。售货员温婉地说,我们这儿不像你们那里空间大,我们必须要叠放的。当时很惭愧,遂决定以后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资源。所以,在这儿购物时,售货员、収银台会很细心地把货物给顾客打包好,贴好胶带,并连声对顾客说“谢谢”。

 

这也是一种文化吧,文化的根基在于同一地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传承,比如,让大数内地人接受不了的是香港地铁、商场、教室、办公室、房间里开放的强度冷气,即便内地人觉得外面的天气并不热,十几摄氏度,可是香港人也习惯了在上述埸所开放冷气,仿佛冰箱的冷藏室。我理解,与怕热相比,目的更在于驱散潮气吧。因此,我不敢穿裙装,即便穿了很多,在冷气十足的房间里也受不了。观察香港本埠人的穿着,千奇百怪,女性有与季节正常搭配的,与上穿小棉衣,下穿裙子裸腿的,有配备披肩、冷气衫的;唯一共同的是脚蹬各样的平底鞋,和内地一线城市的女性一样,这儿需要走的路太多了,到电梯、地铁口的路也比二、三线城市女性一天走的路要多,所以,商场里那些漂亮的高跟鞋对女性来说更多是一种想像的存在。男性也是休闲装居多,即使穿西装,也多搭配休闲皮鞋,有的外籍教授穿着T恤,搭配马夹就上课了。

 

小学课程除英语、普通话课外,都用粤语讲授,所以,高级知识分子基本英语、普通话、粤语俱佳,从事一般服务行业的,如果普通话讲得好,可以得到一个相对体面的工种。有些年龄大的本埠人听懂普通话都困难,所以开出租的司机会在车上备一个小本子和圆珠笔,听不懂普通话就让乘客把地点写下来。

 

据个人观察,这是一个凭实力、能力、努力生存的社会,不是面子社会和人情社会,成功的人,往往会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帮助年青人,对于他们,那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一种气度与境界。

 

多友們搭船去南丫島。第二排右一為城大退休校長張信剛教授。
行山途中,例行以各種方言朗誦唐詩宋詞。
多友們到南丫島探幽

 

 

 

张芸 (内蒙古师范大学 )
2014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