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游学日记 (下)

 

 

第十六天(318日)

游学过半, 终于见到了香港的太阳。有了太阳,就感觉到了些许燥热,很是担心半个月来一直湿润的脸和唇再度回复干燥。当然,这是室外的感觉,任何一个地方的室内,依然是强冷气,看到有些女子穿着很少,难道她们的脖颈、肩周、双膝不怕冷气?她们也许在强撑着吧,忽然就有了一丝同情,我认为是属于自虐式的香港冷气令我无比想念北方尤其是呼和浩特的好,春夏秋冬都那么自然,地方满足主义油然而生。

 

上午在城大听了一会课,去香港浸会大学听一美国教授的讲座,顺便看看浸会大学。 浸会大学校园不大,没有城大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却也低调雅致有内涵。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楼、厅都是以人名命名,显然是这些人捐资修建的。不像内地,除了邵逸夫、田家炳,几乎再见不到其他的捐助者, 何况邵、田又是港人。演讲开始前,在楼道里的小吧厅吃了一份鱼丸烧卖,看到学生有支援甘肃的活动。与城大一样,浸会大学的茶餐厅随处可见,学生补充食物饮品,并随意上网,聊天,学习交流,是十分便利的,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有经济基础。

 

浸会的演讲很轻松、随意,全部英文交流,美国教授就是这样,教授、院长、学生平等交流,幽默风趣。

 

讲座结束,去浸会的学生食堂吃饭,八达通卡通用,点了一份西西里肉醤意粉,好看,吃不惯,甜味。和城大一样,浸会的食堂高效、整洁、各个窗口分工明确,学生排队有秩序,总是让我想起内蒙古师范大学。

 

从浸会出来,乘小巴士到九龙塘地铁,到旺角转金钟,金钟到湾仔,在香港三联书店、乔丹、耐克专卖店、莎莎转了转,这儿没有大型商场,又从湾仔一站到铜锣湾SOGO转了一圈,返回九龙塘又一城。香港鼎鼎有名的购物中心又一城与城市大学连成一体,地铁枢纽九龙塘站也与城市大学连成一体,在这儿,出行、购物非常方便,这是访学之前没想到的。何况香港地铁十分方便,转站基本就在对面,不像北京那样要走很多,上上下下才能转站。今天,算是领略了香港购物天堂的魅力。

 

 

第十七天(319日)

已是游学第十七日,想想这些日子,每天的日程满满的,可还是觉得有很多事没有做,很多计划还没有安排。在这儿,被海量的信息包围着,每天方方面面的触动与收获是在家的十倍。

 

今天下午,城大媒体系副主任何舟教授的分享会。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容非常丰富,从香港殖民地历史,中英谈判,回归前知识分子心态,香港特首,立法会,普选,目前香港社会状态到香港各级各类媒体、大陆电视节目生态,滔滔不绝,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恍然大悟之感,又觉得自己太孤䧈寡闻了。这样的学者,好比武侠小说中打通了任、督两脉的大侠,毎日都提升功力,强复更强,令我难以望其项背。

 

于是,又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下课后,又和同学穿过通道,几分钟就来到了又一城。这儿的商品太丰富了,每次都有新发现,今天发现一特精致的家居用品店,好像是叫frank,价位高,品质也的确好,担心无法带回呼巿,流连了一会儿,恋恋不舍地走了。又发现屈臣氏风格也和呼巿不一样。最后以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热爱我,来为自己开托。是为记。

 

 

第十八天(320日)

今日上午、下午分别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两位青年教师的研究分享会,一男一女,姚正宇、假芝芸两位老师,都是三十出头的年纪,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一个是台湾人,都是美国回来的博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人又谦逊有礼,听着他们讲学界最新鲜的内容,英文、中文一样流利,好生羡慕与感慨,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守着一方小城,每日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家庭,哪有什么视野。不过,走过的路并不后悔,所谓,努力了,就没有遗憾,调整好今后的努力方向才是第一要务。

 

下午下了课,禁不住同学起哄,又和她们去了东荟城,当然,自己也想买点礼物带给家人朋友。站在琳琅满目的名品店前,忽然有那么一刻,关于大牌、名牌、奢侈品,有顿悟的感觉了。以前,也像大多数女性一样,希望自己有名牌的服装,鞋子,包包,人们不是常说吗,女人要爱自己,要对自己下手狠一点,女人不拥有奢侈品就白活了。今天,当我的工资收入存上几个月也可以买那么一两件奢侈品的时候,我困惑了。一般来讲,超出个人收入水平的物件叫奢侈品,如果我能买得起,那叫奢侈品吗?如果买不起,还要强买,又图个啥呢?

 

不能否认,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吃了苹果懂得害羞开始穿上裙子那一刻起,人类对衣物服饰的追求历程就开始了。今天,当我追求的歩子踏到购物天堂香港的名店前,才明白,大牌、奢侈品不是我的追求。服饰是讲究搭配的,你拿了一个大牌包包,一定要搭配上大牌的鞋子、服装、首饰才协调,而且,一年四季得如此,这决不是我的经济能力所能承受得了的,所以,与其用一个大牌包包或鞋子哄自己开心,搭配上小牌的服装,显得那么不伦不类,还不如找准个人的服饰定位,健康的、自然的、环保的、适合个人气质风格,经济能力能承受得了的,就是最好的定位。以前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有那么一点点阿Q精神,今天,真正觉得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灵才是最美的。

 

毎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进步的生活更是美的。

 

 

第十九天(321日)

已经习惯了没有太阳的天色,只有微风拂过。果然, 露面仅三日的太阳又善解人意地躲了起来。

早晨八点半从宿舍出发,去香港中文大学,中午那儿有一讲座。交通工具是城铁,从九龙塘乘东铁线直接到大学站,出了站即到中文大学的巴士站台。

香港中文大学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中大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

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城市大学、浸会大学的风貌又不同,如果说香港大学是城市中的园林,城市大学是风尚地标,浸会大学是闹巿中安静的一隅,中文大学则是百花谷。和香港大学一样,它也依山而建,满目的葱绿,到处是鲜花开放。一个外来者,如果来不及深入了解它厚重的传承,光是触眼触及,就已艳羡万分了。

学校内的巴士免费乘坐,爬坡转弯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中文研究服务中心,中午这儿有一午间讲座。午间讲座的来由是因为考虑到香港人都很忙,上下午很难腾出完整的时间,于是,在午间吃饭时间安排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交20元港币,主办方给提供一份盒饭,边吃边听,实际上,还是吃完了再听,谁也不好意思吃着饭听人讲座。香港不愧自称有世界上最好的行政人员,只一会儿工夫,就安排好了现场,而且,十分安静。

讲座之后,在大学站乘车到沙田,参观香港文化博物馆。李小龙纪念馆是众人最想参观的,从李小龙1940年出生到1973年离世的所有与他生平相关的物品一应展出。另外,粤剧文化馆、西藏文物展、陶瓷文物展也特别值得观看。

文化博物馆附近是庙街,也准备去看一看,可的确有些累了,打道回府。其他同学去了。看来,用双脚丈量香港每一处有特色的景点,这个计划要留下遗憾了。

 

第二十天(322日)

今天是购物日。上午在宿舍整理,看看还有哪些购物需求,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一一理顺,安排好顺序、路线,往家里打几个电话安顿一些事,在城大食堂吃了午饭,就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发了。这一路下来,收获还真是不少,计划的基本完成,搂草打兔子,都没耽误。这些日子,基本熟悉了香港几大购物场所,摸清了一些购物规律,总结了一些购物攻略,可惜,英雄用武之时不长了,快回去了。

 

香港购物有一个好处,除了奢侈大牌,其余各类物品性价比还是蛮高的,而且,各个消费层面的商品都有。比如,我这个年龄的女性,如果在呼和浩特买几百元的衬衣、裙子,基本是穿不出去的,因为这个价钱档次的服装都做工粗糙,谈不上什么款式,可是在香港,如果会选,这个价钱的服装很多是做工精细,款式也不错的。

 

从九龙塘又一城到旺角、湾仔、铜罗湾时代广场,一路逛下去,天气好,人多,但不拥挤,不嘈杂。回到宿舍已是晚上十点,盘点一下,还是很欣赏个人的购物策略的。

 

 

第二十一天(323日)

今天一行五人小分队在瞿旭晟团长、王斌副团长带领下去长洲岛游玩。出了宿舍,又是一个既有明媚的阳光,又有微风拂面的好天气。

 

乘地铁到了中环码头, 地铁中人较平日多,能看出菲律宾裔女子成群结队,且都精心打扮了。原来今天是菲佣放假的日子,毎到周日,她们都要在维多利亚或中环约见,叙叙同乡之谊、抒发思乡之情、有效信息交流,恐怕,也要吐槽雇主吧。人是群体性动物,任何地域、空间、情境下总是要结成一个群体才有归属感与安全感,我们今天的长洲行小分队也是如此。

 

中环码头很热闹,教会募捐的,街头卖唱的,慈善活动的,周末出游的,各国公民、各色人种川流不息,但是非常有秩序,听不到嘈杂,看不到混乱,这也是香港国际化的一种表征吧。

 

35元港币的船票,乘船25分钟到长洲岛。一阵清新的海风吹来,游兴大发。与南Y岛的风情略有不同,长洲岛的风格更亲民一些,同样的是,没有饭店、商家拉拢游客的现象,一切活动都是你情我愿的,自由的感觉人人都喜欢。信歩游览了一会儿,开始吃海鲜。五个人点了十份,尽管每份量不是很大多,但还够人大快朵颐,新鲜的海味的确人人都爱,价格也不高,425港币的套餐,在香港,几乎没感受到宰客的感觉。

 

美味入腹,力气倍增,开始沿岛栈道爬坡而行,一路走走停停,拍照,吹海风,原以为像自己这样平时体力锻炼不是很多的人登山栈道上会败下阵来,其实紧要关头坚持几歩也就爬过了一座山,之后的一马平川也就格外成趣。

 

岛上有一处面临大海的墓地,十分地安谧,有几个外国游客在流连。海子的诗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地下之人,诗意地栖居着。反观岛上人家,也是那么地安之若素,与世无争,现代版桃花源吧。知道自己终要回归世俗之中,可是这一刻的安宁也是该珍惜的人生际遇。

 

沿岛周行之后,找了一凉点铺,我们开始下午茶。凉点也是非常美味,(有图有真相),与內地景点比较起来,价格公道,服务态度也好。

 

五点十分的船归来,乘地铁在旺角下,买一些保健药品。旺角店铺林立,高端的与平民的堂而皇之并存,人流如织,又见灯火霓裳,一日两重天。

 

 

第二十二天(324日)

今早六点起床,收拾整理物品,游学期间间歇性回内地—-去深圳从邮政寄点东西,带的买的帮朋友捎的物品太多,一个人无法带上飞机,遂决定从深圳先寄回一部分,好在是逗留签,可以多次往返香港。吴麟同学我俩商议好同行。先到食堂吃早点,不过二十余天,已经习惯了城大食堂的饭食,点了一份豆浆油条,竟然生出一丝恋恋不舍之意,明知自己只是短期在这里学习,可还是爱上了它的整洁、秩序、高效,也许是潜意识里希望能把这些美好的带走吧。

 

上午先去学校指定的税务局报税,因为是按内地输入人才计划来到香港的,城大给一个月的工资,但工资不到纳税起征点,我们要履行一下离港前完税手续。税务局在湾仔,地铁转换三次,非常方便,虽然是周一,地铁也不是十分拥挤,个別人多地段,也不嘈杂。在税务局,再次感受到了香港行政部门的高效、细致和工作人员的耐心、有礼,不过两个窗口花费半个小时时间,所有程序结束,返给城大的文件也拿上了。乘地铁回到学校食堂匆忙吃口饭就回宿舍取东西。我和吴麟发挥肩背手拉的能力,浩浩荡荡出发了。正是中午,阳光晒着,走到九龙塘地铁,竟出了一身汗。东铁线从九龙塘可到罗湖、落马洲口岸,大约有九站,车行35分钟,就到了罗湖口岸。出关也很顺利,因是在香港短期工作的签证,可以走香港居民通道,当然不能走香港永久居民通道。这样节约了很多时间。出了罗湖口岸,深圳火车站对面就有邮政局、快递,方便邮寄物品。有意思的是,罗湖口岸前的广场上,就坐着一排排人,收购从香港带过来的奶粉、尿不湿之类的婴儿用品。我装作要带货物的样子,打问了一下,大约是额外给付带货费,估计人家也看出来我不是带货的,搪塞了我几句,也没实说怎样収购,到底给多少带货费。

 

二十多天了,又踏上了内地的热土,各种嘈杂声迎面而来,亲切和厌烦感觉兼而有之。急忙忙寄走了物品,乘地铁去一朋友处寄存皮箱。相比之下,深圳地铁比港铁票价便宜多了,与北京一样,要过安检,运行中各处细节设计没有港铁那么人性化。

 

交接了皮箱,发现地铁口有一大商场,进去转了转,发现同样工薪阶层消费的品牌,比如三叶草、无印良品,用人民币定价,还要高于香港,难道內地的工薪阶层收入就高中香港吗?遂忿忿不平,无心再转,原路返回香港,到达九龙塘又一城,觉得有些东西还是香港购合算,又买了一些才算心理平衡。

 

 

第二十三天(325日)

小时候只听过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你可知妈阁,不是你姓名……,今天,终于可以抽出一天时间澳门游,了遂多年的心愿。早晨八点二十分从宿舍出发,乘地铁到上环,𣎴用出站即是港澳码头。过关的大陆团好几个,第一次看到了过江之鲫的场面。来去游轮都很大,去船票159港币,回来船票184港币,单程船行一个小时,一日游还是很划算的。

 

进入外港码头,发现澳门的边缘有些像正在建设中的内地三线城市,有些失望。乘上葡京的免费小巴士往巿区里走,繁华渐露,各大名牌店林立,商业街一条贯穿另一条。与香港不同的是街上很多骑摩托车的,而且速度都很快。

 

澳门的景点不多,主要游览了大三巴和大炮台,这两处景点与商业街衔接在一处,游客非常多,热闹非凡,自然比香港嘈杂了许多。午饭就在景点小吃一条街解决,自然是也不欺客。

 

因为景点不多,不必赶时间,就走走停停,体味着澳门风情。发现一间日本大创百货,进去转了转。其他店铺没有转的必要,与香港一样的商品,而且澳元与港币的差价在定价上也体现出来了。

 

虽然人多,还不至于像内地那样被人挤着走,也不是很累。乘晚上七点的船返回,下船时发现船舱有董事长何超琼的签令状,原来又是何家的产业。下了船有点累了,但还是去尖沙咀给儿子找一双鞋,天下母亲,都如此吧。

 

 

第二十四天(326日)

今天的日程安排是访问香港<明报>,李红艳老师通过她的学生联系,负责中国新闻的副总编辑接待,自然了解不少业內情况,香港纸媒状况。<明报>是1959年金庸先生刨办的,后几易其主。<明报>社址离城大较远,地铁转了三次,坐了十几站,最后一站是杏花邨,再乘小巴。参观访问之后,略感疲倦。一行人回去路上在小瞿团长建议下,临时起意,乘小巴去了石澳,到了那里,每个人都为之一振,蓝天,海湾,一个免费的保持得非常洁净的海湾,好像有些不可思议。略微遗憾的是去<明报>穿的是正装,在海边有些不合情境,但心情的放松与惬意是一等一的。(有照片有真相)借用李贞芳老师的话:最舒畅愜意的一次游玩。也许,人生的美好总是在不经意间?

 

何日我们再来?

 

 

第二十五天(327日)

今天的安排是去凤凰卫视。几日前城大媒体系何舟老师已帮忙联络好,今早6点50分即在微信群中又特别通知:各位老师,今天上午十点半在凤凰卫视门口集合,由前著名主播李慧带大家参加。我会一路提供服务。再次感喟城大媒体系老师对我们这一行访问学者的无私帮助。

 

依旧是从九龙塘乘东铁线,到大埔墟下,然后乘凤凰卫视的免费小巴到达凤凰卫视。李慧老师,一位气质优雅,96年即从甘肃来到风凰卫视的前主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负责一路的参观讲解。

 

首先是观赏凤凰卫视宣传片,十分钟的片子,很到位。接下来从礼品区开始,先后参观了凤凰卫视的大事记长廊,卫视资讯台、中文台、香港台节目制作中心,录播节目中心,编辑部,企业文化长廊、职工餐厅(凤凰卫视职工早餐十元港币,午餐晚餐自助形式,十五元港币,好福利啊)。一路下来,目不暇接,以前只是观看凤凰卫视节目,现在真正到了大本营,要了解的内容太多了,尽可能地问,尽可能地记,尽可能地拍照。

 

作为一家1996年才正式创业的媒体,凤凰卫视旗下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电影台、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凤凰卫视美洲台、凤凰卫视香港台(2011年3月28日开播)现已覆盖亚太、欧美、拉丁美洲及非洲逾150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路参观了解下来,受益匪浅。

 

何舟老师中午十二点要做节目,约好下午一点在大埔墟与我们共进午餐。午餐中,又向何老师咨询了很多凤凰卫视及专业方面的问题。

 

下午四点赶回城大康乐楼9楼西餐厅,李金铨老师请我们喝下午茶,品着咖啡、奶茶,听李老师讲学术、历史、文化、生活,与大师在一起,每分每秒都那样珍贵。因为不日将离开城大,我们邀请师母也过来共进晩餐。南丫岛游玩时,见过师母,一位言谈举止优雅,由内到外散发着知性气息的女性,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番再见,倾慕之中又増添了许多亲切。大家聊林怀民、龙应台、蔡康永、港台文化、艺术,不知不觉间,又是几个小时。我想,大家都一样的心情,一个月转瞬即逝,太多的收获,太多的难忘,还有,太多的留恋与不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第二十六天(328日)

今天城大给发工资了。程序非常简单,把职工卡退还人力资源处,拿到一纸说明到财务处,财务处给一张支票,凭个人护照就可以在校园內的恒生银行兑换现金了。在这三个地方办手续不过花了几分钟时间,感觉到城大媒体系、人力资源处、财务处三个单位协同工作做得非常好,而且工作人员态度非常谦恭有礼,如果看出你在找电梯,会主动走过来详细地指点路径,不能不让人对这些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态度心生敬意。

 

处理完这件事,与城大媒体系的林芬老师见面,又是一位才女、美女,北大2000年本科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因昨天我们的活动与林芬老师的研究分享会冲突,林老师今天上午特意在邵逸夫媒体创意中心三楼的COC请我们喝咖啡,谈学术。看着林老师娇弱的身体蕴含着那么大的学术能量,特别佩服,当然也不忘检讨自己。中午,负责访问学者项目、一直为我们的事忙前忙后的沈菲博士又请我们几人在城峰阁吃午饭,还特别细心地点了一盘青菜。这些年轻的学者们,都受过最高等的教育,在世界排名前三十的高校任教,个个是人中龙凤,为人处事又非常谦逊低调,这才是精英的素养吧。

 

午饭后,大家商议去西贡玩,一是将要离港,二是真的抱着一种抢救性游玩的态度。从九龙塘乘地铁到彩虹,换乘小巴,行驶了约二十分钟,就到了西贡。在香港也乘过几次小巴士,这儿的小巴,包括出租车、私家车等,开得都非常快,过十字路口时也不怎么减速,一是不堵车,跑得开,二是几乎没有行人横穿马路的现象,当然,也不会有行人红灯时过十字路口,而在內地,每个司机都会在十字路口减速,大家都懂的。

 

西贡半岛是香港新界东部的一个半岛,风光优美,有香港后花园之美誉,也是香港最容易前往的潜水地点之一。

 

因近期游览了不少香港岛屿,在西贡,就是信歩走走,吹吹海风,看看新鲜的海产品,逛逛商店林立的后巷。如愿之后,去九龙城附近找美食,早听说那里美食店林立,还未曾去过。又乘地铁返回到九龙城附近,步行去找美食。走着走着,走到了喇沙利道的豪宅区,顺便也从外围观察一下香港的豪宅。"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所有的豪宅都相似在"豪",所有的不相似也只有宅中人知晓吧。

 

七转八拐,找到了“小曼谷食府”,九龙城挺有名气的一家泰国莱馆,看了半天,吃了一份小曼谷炒河,尚可。王斌老师又额外请我们品尝了两样曼谷食物。看着食单,忽又想起了内蒙饭食,焉知,回到内蒙,会不会想起香港的饭食。现在似乎已经习惯了香港的饮食,也比较出二者的不同,稥港饭食海味多,鸡、鹅、牛肉多,蔬菜少,偏淡,主食以泰国大米、河粉、意粉、叉烧包、伊面居多,但重营养搭配,每饭必汤,看相精致;內蒙饭食注重吃得过瘾,营养不外露,看相粗犷。

 

习惯了,又得离开了,人生就是习惯与反习惯的悖论。

 

 

第二十七天(329日)

清晨,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来香港这么多日,才遇到这样的天气,在宿舍打了一上午电话,处理家中之事。以为今天出门要受阻了。中午时分,雨已停,走出宿舍,路上见不到一点点积水,马路被冲洗得愈发干净,只有被雨打落的树叶上晶莹的雨滴和更清新的空气告诉我,刚才真的下了一场大雨。

 

下午城大媒体系有一场研讨兼颁奖会,邀请的多是香港传媒业界名家。这是在城大做访问学者的最后一次学术活动了,走进城大校园,目之所见,是那么地熟悉,可还是想再贪婪地看上几眼。离期迫近,心情五味,演讲之人多用粤语,语速又快,语言的隔阂反而使思乡之情浓烈起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些在我这个年龄还背景离乡出去创业之人,多少是豪情壮志,多少是别无选择?忽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研讨会结束,回到办公室,大家互相拷贝照片,依依惜別之情弥漫在彼此之间,这一个月,大家学术搭台,感情唱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的将来,我相信他们多数会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翘楚。

 

在食堂晚餐后,回到宿舍整理皮箱,扔下一堆纸盒包装,这时,知道自己真的要离开香港了。

 

 

第二十八天(330日)

“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这是今日在港最好的写照了。

 

今日上午从宿舍出发,因整理完的皮箱中还有空地儿,可以再给家人朋友带点礼物,就又和魏金梅出街了。

 

上午是淅沥小雨,未当回事,到了下午,已是滂沱大雨,在雨中穿越着,躲避着,对付到地铁站,赶回九龙塘又一城,看到水漫又一城,平日繁华的几个楼层狼狈不堪,大牌店的售货员不再矜持地接待顾客,而是忙着堵水,原来是玻璃楼顶被冰雹砸坏漏水了。就像小学生作文常写的那样:狂风暴雨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着玻璃楼顶。终于把楼顶抽漏了。现场有电视台在摄录,无意中有了一把在现场的感觉,离港倒计时第二天,发现了香港的另一面。人民日报微博发布水淹又一城。又躲闪着穿越到城大校园,有了wifi,已是晩上十点半,微信中得知今日离港从深圳起飞的王斌与吴麟两位老师因深圳暴雨航班取消。明后日我们陆续离港,大家在微信中随时直播深圳、香港航班、天气状况,众志成城。

 

自然的风雨来去无常,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仿佛给近期死气沉沉的娱乐圈注入一针强心剂,文章马伊俐事发,这回是真的了。十二点过后,就在我们挂念滞留深圳的老师之时,文章微博发声明,承认咎由自取,再不负人。小瞿团长的话:"22分钟13万转发,9万评论。南都娱乐周刊23:11分很得瑟地放了一条置顶的微博,文章用粉丝包抄南都娱乐,玩死纸媒。在明早的报纸全部付印之后,文章发微博,明显是和纸媒对干。"鹿死谁手,拭目以待,只是,枉了以往看好文章。

 

就在此刻,滞留深圳的王斌发来语音微信,描述深圳的大雨与机场的混乱。心疼他们的遭遇,又无能为力,明后天,我们也陆续踏上返乡之程。

 

但愿,明后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二十九天(331日)

清晨,即电闪雷鸣,时而雨珠,时而雨柱。在宿舍整理东西,打开电视,凤凰卫视新闻在播报香港、广东冰雹、大雨,广东各地机场停飞,旅客滞留的新闻,心中隐隐有些担忧明日的行程,担心超重的行李。忽又水淹又一城的新闻,貌似有李红艳、瞿旭晟两位老师的影像,原来真正在现场、上头条的是他们二位。

 

中午时分,雨停,去学校食堂吃饭。雨后空气清新,路面上几乎不存雨,想起电视中评论员批评又一城的顶层建筑材料好看不实用,遭遇到百年不遇大雨即不堪一击,又批评城市下水设施,想想自己的城市,觉得香港好多了。

 

在城大食堂吃饭,基本每样吃一遍了,想到马上可以吃到内蒙饭食了,于是,又选择了一份米饭,权当预热吧。

 

吃完饭,与金梅在城大图书馆转了转,读了一会儿书,恋恋不舍书店的氛围。接着去又一城的Frank Frank,那儿有个红色的杯子让我念念不忘,明知会增加皮箱重量,还是无法忍住对它的喜爱买下了,也许,生活的乐趣可以从无意中获得的小物件体现,如果真能割舍物欲,一切以维持最低生存为底线,就是清修之人了吧。

 

因为在Armani买过化妆品,给做一次皮肤护理,想体验一下,于是就去了。又一城没有美容师,得知我明天离开香港,店员很热心地帮我联系了尖沙咀Theone店。尽管这些店员普通话水平参差不全,可是都比较忠于职责,不搪塞。因为想去尖沙咀找一样东西,就乘地铁去了尖沙咀。

 

雨又淅淅沥沥下起来,很多女士穿着时尚的雨靴,想起自已小时候上学穿过的雨靴,那时有雨靴穿是很牛的,家乡又浮现眼前。一面是对香港的眷恋,一面是对家乡的思念,无论如何,悬空的感觉不好,总要落下来。

 

在Armani享受了皮肤护理,回到又一城九龙塘,退了八达通卡,感谢八达通,让我在香港四通八达。这次香港访学,可以画上句号了。经城市大学回宿舍,忍不住留恋地多看了几眼,以后会来香港,可是,还能在城市大学一个月的机会几乎没有了。原本,人生就没有多少故地可以重游,多少旧路可以重走,且行且珍惜吧。

 

 

第三十天(41日)

最后一天游学记,原本不想写了,但还是记录一下路线时间流程吧。早晨五点半起床,洗漱之后用品归箱,简单吃点东西,退房。再见,女青雅舍!六点半,我,徐敬宏班长,魏金梅美女我们三人出发了。拖着两个皮箱,背着一个双肩包,拎着一个纸袋,牛毛细雨中向九龙塘地铁出发。一路多亏班长帮我拖拽着行约二十五分钟到地铁,买一张东铁线临时单程到深圳罗湖的票,36港币。七点发车,到罗湖不用四十分钟,出关后近八点,班长去深圳北站,就此別过。我和金梅乘深圳地铁一号线罗宝线,8元人民币,到后瑞下,从D口出,乘M416免费机场巴士,约10分钟到深圳宝安机场T3航站楼,此时9:30分。6号门外,金梅陪我等待深圳的朋友送来我的另一个皮箱。九点四十五,排队办登机,轮到我办理,托运的大皮箱超重,赶紧把部分东西倒进提前预备好的纸袋。金梅也是如此。办理好,各自走安检,真的分别了。我一个人演着现代版1942,10点35分准时登机,通知40分钟后起飞,东航果然说话算数,50分钟后起飞了。两小时后经停南京,机场停留15分钟,想起了可爱的西西一家。下午5点15分到呼巿,打开手机看微信,亲爱的同学们基本都已到家,遂放心。这一个月,我们胜似亲人,彼此惦念,现在各自返回自己的城巿,奔赴岗位,可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各种联络,让我们觉得,我们从未分开,我们与香港城市大学,与媒体传播系,与访学项目的创办者李老师,与各位帮助我们,指导我们的各位老师,从未分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再会有期!

 

與海景合影

 

 

 

张芸 (内蒙古师范大学 )
2014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