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願他鄉亦故鄉-2012台北多友會的工作筆記

 

 

「友多聞」,以前對我而言不過是論語中的一句話,2012年我對它有了新的理解和體認。

 

因為第五屆公關與廣告國際學術論壇在台北舉辦之故,當李金銓老師詢問中華青年新聞傳播學者論壇 (多聞雅集) 是否一併在台北辦理時,我立即應允。兩岸三地的新聞傳播精英將齊聚台北世新大學,此等好事、豈不美哉!

 

憑著對於邀請學者抵台參訪的想像,我開始著手辦理大陸學者來台的程序。「去台灣比去美國還困難許多」這句話對於大陸學者來說,還真是所言不虛。從我發出大會邀請函開始,就進入一場毅力與耐力的考驗。我深深理解,對於許多大陸學者而言,來台的條件之中,有錢有閒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堅持到底才是成功的關鍵。首先要將入台申請表填妥,並附上在職證明與相片,然或許是此次活動赴台人數眾多,雖然已根據送件時間先後分批遞送,卻也曠日費時地花了許多時間等待批件核可,所幸本次所有申請人皆獲得台灣移民署入出境管理局同意入境。

 

在我寄出入台簽證後,接下來就正式進入大陸方的作業程序。根據我的了解,在收到入台簽證後,參會者必須要先將資料送交學校,再逐層遞交省台辦、國台辦,在完成批核後再依序返還到參會者手中。繁瑣的不止是冗長的程序,還有對於內容的實質審查。雖然我已去過大陸不下五次,卻也讓我重新見識到大陸對台工作的精實。各省台辦的要求不一,有要提供具體所有參會名單者 (即使辦理之初我們也不知道所有參會者是誰),有要提供具體文化考察地點者 (雖然老蔣遺跡能去,但千萬不能具體地寫在行程中),有要提供夫妻同行具體事由者 (就算事由再充分,結果也是一紙命令-夫妻不能同時赴台)。所幸就在出發前數日,獲悉大部分的參會者皆已取得入台通行證,讓半百位多友得緣相見於台北。

 

多聞雅集分為會議舉辦與文化考察兩大部分,李金銓老師巧思構建,讓大會既有台灣味、又有兩岸情。多聞雅集的會議部分,首先邀請到前教育部長鄭瑞城先生進行專題演講,鄭部長溫文儒雅地以「觀察媒體,媒體觀察」為題進行演說,其氣度想必是風靡全場。接下來針對台灣媒體的座談,題目名為「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所邀請來的貴賓更是一時之選,除了曾任台視董事長的我校傳院陳清河院長外,另有曾任中國時報社長的黃肇松教授、曾任國家通訊委員會委員的劉幼琍教授、中國時報何榮幸副總編輯、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等人。對談時連我校許多擔任工作人員的研究生,都駐足在已經爆滿的會場中,聚精會神地聽著,顯見內容精彩絕倫的程度。下午進行多友們的自我介紹與論文發表,大家或為舊識、或是初見,但很快地都充分融入,若是要將多友比喻為一個大家庭,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文化考察也是多友來台的重頭戲,內容大致可以劃分為兩蔣遺跡與媒體文創參訪等兩類。蔣氏父子的遺跡對許多大陸人士而言,是充滿好奇與感興趣的,這段時間我們走過了慈湖、陽明書屋、士林官邸。在慈湖-蔣中正先生的長眠之地,也有大陸老師不可置信地問我老蔣真的就躺在石棺中嗎?園區外的蔣公銅像,則是台灣在政黨政權更替的見證,早期各機關學校中備受尊崇的銅像,在換黨執政後一夕之間變得無容身之地,只得統一收容在這裡,沒想到今日竟成了一個景點;在陽明書屋,一個老蔣非常雅緻清幽的別館,展現出有別於壯闊氣勢的風格,高格調彰顯了蔣公與夫人的生活品味,反攻大陸的大業,在這種恬靜的氛圍中終究沒有完成。士林官邸又是另一方風味,人潮比肩,就是個花園,從原本的禁忌神祕,到現在的親民文藝,在景點遊歷之餘,潛移默化讓參會者了解台灣,在在展現了李金銓老師的巧思。鄧麗君墓園更是一絕,軟性地串起兩岸的共同記憶,其實鄧麗君對於大陸的影響更甚於台灣,雖是「靡靡之音」,但卻歷歷深遠。在前往參觀的車程中,大家拍手清唱鄧麗君的歌曲,對身為台灣人的我而言,也算是一種特別的交流感受。

 

台灣電視台的參訪是李金銓老師指定的行程,我原想要安排其他設備更新穎的電視台供參會者前往,但李老師一句「我們要看的是有歷史意義的電視台,不是設備新穎的電視台」。的確,台視是台灣第一家無線電視台,正好我校傳院陳清河院長曾任台視董事長,在陳院長大力幫忙之下,台視全力配合,除了總經理親身接待之外,各攝影棚更是全面開放給我們參會者自由走動,頓時本團變成主播團,許多人都在主播台前留下難得的影像。在文化創意的考察中,我們先是走訪了學學文創志業,在其用餐的過程及餐後的走訪中,體現了包含3C互動及各式的生活創意。在朱銘美術館的到訪中,見識了有名的太極雕塑,也見證了朱銘各時期的創作特色。在九份小鎮中,我們看到了最踏實的台灣人民原貌,親和、友善,也在芋圓的品嚐中,留下對於這個小鎮匆匆一瞥的難忘印象。在這一趟中,我們看到了自然、人文、藝術等多樣的文化創意,也顯示李金銓老師在規劃之初的細膩與周全。

 

走過一趟多聞雅集,從事前的規劃,到活動的舉辦,我對學術團體一詞有了新的認識。多聞雅集與其說是一個新聞傳播的學術社團,不如說是一個新聞傳播的大家庭,這裡面有大家長、有資深的(與年齡無關)多友、有新進的(也與年齡無關)多友、也有列名為極品的(這與年齡可能有一點點的關係)多友,但這裡沒有利害、沒有衝突。因緣際會之下,我何其有幸能協助規劃辦理2012台北多友會,讓我有機會了解多聞雅集、也讓我一夕之間認識了大江南北許多多友。我也被很多參會者的感動而感動著,世新學生擔任接待工作人員的認真有誠、計程車司機的謙和有識、夜市小販的清潔有禮,我終於明白「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的意義。

 

我總喜歡問多友同一個問題-「還想再來台灣嗎?」在大家的厚愛下我都聽到了肯定的答案。在會議籌劃及辦理期間常忙得不可開交,但我總告訴自己我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然會議結束後我才發現,這個意義遠比我想像中的大。台灣的美真的值得大家細細地走、多來幾次。但願這個本來遙遠的他鄉,也能成為多友們共同的故鄉。

 

賴正能

 

主題演講:臺灣前任教育部長、政大校長、傳播學者鄭瑞城博士

 

與談佳賓

 

2012多友合影

 

 

 

賴正能 (世新大學)
2012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