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ible College of Friendship and Scholarship

 

 

 

“多闻雅集”坚持十年了,不容易。以中国之大,我系之小,来自60多所高校的153位多友居然能够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声息相通的学术社群,怎么说都是难得的奇缘。而这次大家远道从各地汇集到呼和浩特,更是奇缘的奇缘。怎么说呢?相信在座不少人多次动摇心意,到底去不去,心头反复纠结。即使有些人信心坚定,信誓旦旦非来不可,但谁知道最后突然出状况,例如必须照顾生病的长辈,必须带小孩考学校,或者被上面抓去党校开会学习,更有的只是迟到几分钟而上不了飞机—-各位想想,来这一趟的阻力其实蛮大的。我自己专程从芝加哥赶回来,开完会还要回去芝加哥抱孙女。让我们拍拍坐在左右的多友肩膀,共同珍惜这个缘中缘,好好玩,连利带本,赚些美好的记忆回去。

 

美国社会学家Diana Crane写过一本书,叫做Invisible College,研究社会科学的两个范式是如何形成的,包括传播学熟知的“创新扩散”。我借用她的书名,形容“多闻雅集”是Invisible College of Friendship and Scholarship。人生的道路本来多艰,为学的过程有幸者寻到少数人结伴而行,但多数人只像路人见了面打个招呼就闪过去了。“多友圈”就是结伴而行的伙伴,在我们这里没有排资论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害算计,没有人会先秤秤你的斤两,你尽情交心,聊天,开玩笑,谈学术,吃饭喝酒,把友情和学术融为一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多闻雅集”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学术共同体,许多多友都大声这么说,我也一直以这样的目标期许。

 

向大家报告三个例子,以证我言不虚:一,台北世新大学多友赖正能组织会议,邀请名单一看非常眼熟,因为他邀请了许多去年参加兰州敦煌之行的多友,如果他今年内再办会,请别忘记这次来呼和浩特的多友们。二,郑欣和张红军当上了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以后,大展宏图,邀请多友黄顺铭和“多友之友”(准多友)李红涛前去做报告。不但如此,他们还下帖子,要其他多友踊跃报名。谈学论政,吃喝玩乐,人生之乐,莫过于此。你们给我留一个位子好吗?(按,事后郑欣说已经请过六位多友去南大了。)三,何晶出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传播研究所主任,为人民服务,九月二十日一连两天召开学术会议,我有幸受邀,期望到时候能够和北京众多多友喝一小杯。总之,我们的多友真是遍布大江南北。

 

我是1989年五月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从上海入关,然后到内蒙盘桓一周,再到北京,目睹那一场风起云涌的运动。人有人缘,地有地缘,25年后重访呼和浩特,倍感亲切。当然,我们能够到内蒙的草原约会、沙漠跳舞,多靠内蒙古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热心筹备与支持,尤其是正副院长陶格图和张芸都是多友,他们更是付出许多心力。为了聊表谢意,秀才人情,我借花献佛,谨代表所有多友,送陶院长一本书,《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本文根据2014年多友会开幕典礼的发言整理而成]

 

 

 

 

 

 

 

李金铨 (香港城市大学)
201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