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GPS”生活
2012年4月28日上午9:40,女青雅舍,与多友张森道别;11:20,东铁九龙塘车站,与多友刘瑛、罗慧道别;一个小时后,我与大伟兄拖着沉重的行李,走过罗湖桥。对我而言,以往每次走罗湖桥,只是从内地往返香港的一段必经之路而已。但这一次,当越过桥上铝合金分界线的时候,我特意停下来,回头望了望,依依不舍。再见,城大,再见,我的香港”GPS”生活!。
“GPS”是同批次多友们给我取的绰号。尽管我曾觉得,GPS给人的感觉,太过于工具,而缺少情感,但细细想来,如果真的要找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城大的一月访学,GPS确实最为贴切。这不仅是因为我经常充当给大家带路的GPS,更重要的是,城大的老师们是我们学术道路上的GPS。
CC老师,全方位的GPS
对城大的慕名由来已久,理由很简单,因为有李金铨(CC)、祝建华、何舟等一大批”学术大牛”,以往在国内的学术活动上,虽然也听过他们的报告,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无法从细微处感受”大牛们”的魅力。此行城大,终于有了一个走近他们的机会。
最佩服的还是”多友项目”的总舵主、精神领袖CC老师!首先是他的睿智。CC娓娓道来他的个人学术史,”大方向要规划,小方向靠机遇”、”日常研究要有积累,每一篇论文,都是你研究问题的一部分,最后串起来就是一个体系”、”最好的书,是百读不厌的,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比如C. W. Mills的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在CC身上,我学到的,第一是知识,记得去深圳的火车上,CC以萧乾、陆铿、刘宾雁为例,给我们介绍了记者与时代的关系,尤其是陆铿,之前很少闻,听完CC的讲述,才知道原来中国也有自己的”法拉奇”。除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CC身上体现出来的学术视野、问题意识、分析视角,以及对学术的坚守与执着……都将会使我终身受益。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今内地的学术圈所缺失的。
其次是CC的平易近人。亲自带我们走从城大去女青的捷径、黄珍珍携师母的欢迎宴、九龙城寨公园导游、紫罗兰径的徒步穿越、赤柱美利楼的海鲜、英语听力提升的心得传授、郊游中精心准备的苹果、西贝的切羊背仪式……在城大的一个月,CC总是尽量挤出时间,给我们安排各种活动,既有紫罗兰径这样的“经典传统节目”,也有“阎连科讲座”等创新项目。他的学识与为人,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中的每个人,人格是CC老师的最大魅力。
此外,不得不佩服CC的体力和反应能力。仅举两例:一次是穿越紫罗兰径途中,CC健步如飞,走在队伍最前面,途中踩到一块石头,没站稳,眼看着就要摔倒,只见他一个腾空跳跃,化险为夷。另一次是在城大校内等电梯,CC已经进去了。但因为要等其他多友,眼看着电梯门就要关上,他双手一掰,一个闪身,又出来了,速度和反应之快,让人折服。
在CC身上,有很多令人动容的东西:谦和、博学、低调、内敛、健康、热情……每一点,都会让人产生由衷的钦佩。
城大诸老师,学术上的GPS
城大的老师,人人都很忙。但所有的忙,都围绕一个核心词——“学术”展开。这是香港学术环境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正好诠释了大学的本质:学术共同体。
媒体与传播系给我们的访学,准备了丰富的学术大餐。祝建华老师专题介绍了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的前沿问题,那句“研究群体的分母在哪里?”,振聋发聩,久久在耳边回荡;在百忙中,祝老师还针对我的学术计划,进行了耐心的指点。精力充沛的“何老板”,带着我们参观新闻编辑室、3D电视系统、虚拟演播室等最先进的教研设施;特意安排机会,让我们参加凤凰卫视“国际艾美日”的节目现场录制,全方位感受了凤凰卫视新总部。听何老板讲3D节目制作那次课,印象尤深。原来3D节目,用两个家用摄影机,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做出来。与内地的业务课相比,我觉得城大的业务课,更注重动手能力,更解决实际问题。
Mike Yao通过一个精心制作的ppt,展现了他的学术领域和兴趣,他那句“实验是为了验证,而不是探索”,醍醐灌顶,廓清了我之前对实验法的种种误解。此外,沈菲的“网络回帖研究”、梁励敏的“外籍新闻人在中国外对电视新闻中的角色演变及影响研究”、蒋莉的“健康传播”研究、林芬的“媒介与社会运动”研究……都传递出研究的一个共同点:切口要小,挖掘要深,研究问题要具体。
短短一月,各种学术讲座也精彩丰呈:Daniel Hallin的“Comparing Media Systems Beyond the Western World”、任一农的“中国领导人的媒体公关”、Mike Yao的“Understanding Avatar-mediated Behavior: New Direction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范建的“The Next Life” and Visual Ethnography”、Alan Ho的“Digital Marketing – DIY”、以及离开前最后的学术大餐“中国记者和传媒的专业主义学术研讨会”……所有的活动,我都发现了一个细节:CC、祝建华等大牌教授,如无特殊情况,都会亲自参加并进行实质性的互动交流。这正体现了我心目中真正的大学精神:以学术为核心,一切围绕学术,一切为学术让路。
我,多友们出行的GPS
此行香港,也让我有机会结识了7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才俊。耐心的朝阳、憨厚的大伟、热情的连根、快人快语的笑笑、勤奋的罗慧、笑声爽朗而独特的森爷、对兰桂坊和鱼蛋粉念念不忘的刘瑛……每一位多友,个性独特而鲜明。
而我,当然也有自己的特点——我是大家出行的GPS。迅速定位和认路,是我比较擅长的。在港期间,经过实践检验,给大家出行导航的重任,慢慢落到了我身上。南丫岛、西贡、中环、湾仔、从价真栈到女青的近路、大埔、凤凰卫视、庙街、旺角、尖沙嘴……,我还临时接替连根,带队越界去了趟深圳,在大芬村充当了一回“地陪”。每去一个地方前,我都会认真翻看从国内带来的《走遍全球——香港》,上网查阅各种路线,制定几套行走方案。一旦真的出来,就要靠我的眼睛看、耳朵听,以及多年行走全国积累起来的经验,辨建筑、看路牌,尽快定好位,压力很大啊!最考验我的是去大埔凤凰卫视总部。那天下大雨,我们一行人游玩完香港铁路博物馆后,在大埔广福道上等72A巴士。雨越下越大,72、72X……载着我们的希望与失望,一辆接一辆,开来又开走,就是不见我说的72A。等了快半小时,离约定集合时间只剩下40分钟了,诸多友都看着我,大家的眼神似乎在问:“GPS,你这次到底有没有搞错啊?”
就在我也开始对自己怀疑的时候,眼尖的朝阳,一声大喊:“72A来了!”太好了!他这一喊,一切释然,怀疑云消雾散,下车又正好是凤凰卫视门口。于是,我作为GPS的公信力得以巩固,威望进一步提升。
其实,我的GPS角色,只是在港期间多友们团队合作、群策群力进行集体活动的一个缩影。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擅长,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就是在大家的一次次活动中,慢慢形成的。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而难忘。在城大访学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大家共同的美好回忆,日久弥香,让人久久怀念。
2012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