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之前先瞄了一眼徐明华那篇感想,很汗颜自己写不出那样细腻的文字,但不妨碍我回忆一下在城大的这三十天。

 

在城大和各位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共鸣:祝老师提到的大数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沈菲老师谈到的“手头数据太多,实在没时间分析”,多位老师谈到的传播学界今日对随机样本的追逐……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都值得我去进一步思考。

 

当然,在诸多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CC老师。其实对于CC老师我并不只是久闻大名,在去年西雅图ICA给他颁奖时我便领略过他的风貌。只可惜一直是我认识他,他却不认识我。这次得以近距离的交流,聆听CC老师对自己学术生涯的讲述以及对做学问的感悟,我收获非常大,激动之情绝不亚于粉丝见到国际巨星。CC老师所谈到的“人文关怀”和“关照现实”给我的印象最深。进而反思自己以前做研究总是从理论上有无价值出发,对人文和现实层面的价值考虑的不足。现在才意识到,这可能背离了我研究的初衷。此外,CC老师从一开始就谈到做研究不能只往“深挖”,不能只谈“Variable”,头脑当中要有这个领域的“Big Picture”。CC老师的这些话都为我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十天,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来香港,但是这次终有机会体味到香港的社会文化:从我住的只能“一面上床”的安静的公寓到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满眼都是“周大福”的旺角街头;从传奇般的却已经属于历史的九龙寨城到街上人迹罕至、环境优雅的九龙塘豪宅区;从国际学校和渔民渔船和谐共存的西贡到有个“毛泽东思想万岁”牌子和浓浓市井气息的九龙城;从永远都在排队的香港人到福田口岸追跑打闹的跨境学生……港九太过丰富,我只来得及窥到她的一角。而我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便在CC老师和师母精心安排下的行山,在高处领略了香港别样的美丽,舒活了久不锻炼的身体。对我而言,行山更像个文化之旅,有机会和CC老师、张隆溪老师、张宏生老师这样的文人一起,行山中吟诗作赋。美文和美景交融在了一起,对诗词一窍不通的我,居然也对这样的境界心生了向往。

 

 

Last but not least, 如CC老师所说,在香港的这一个月时间是交到真正好朋友的难得机会:说话直率的高老师,爱逛书店、爱总结发言的陈组长,老夸赞自己学生的杜老师,经常讲“笑话”的徐明华,L和N分不清楚的罗妹妹,手机老没电的乐媛,爱吃食堂的冬磊,周末老得陪老婆做作业的光锋。在Run Run Shaw讨论学术、听讲座、在尖东喝早茶、深夜在深水埗吃龟苓膏、逛庙街、参观敦煌文化展……很怀念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三十天一晃而过,终究还是得回到雾霾的北京与忙碌的工作中。不过幸好有微信和多闻雅集的各种活动,城大的三月只是开始,很期待未来和大家一起锻炼身体、讨论学术和侃大山。

 

城大三十天,我一个人深感收获的快乐,然而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分享着同一份感情,这才是最令人感到快乐的事。

 

 

张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015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