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交心,没有利害”—– 香港和城大其实很温暖

 

一、”只有交心,没有利害” ——- CC李金铨)从台湾发来电邮, 温暖了所 有的内地学者

2 月 11 日,我从春城昆明飞往深圳,再从罗湖口岸进入香港。春城的阳光灿烂,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温度在 15 度上下。一脚踩进香港,感受到的却是冬天的冷酷。气温均在 10 度上下。据当地人讲这是香港近年来最冷的天气之一。这些天香港人都穿上厚厚的衣服,行色严峻。已是“隔河看枊”的时节,地处南国的香港却依然好像北方的冬季一样。

2 月 14 日, CC (李金铨)发来电邮,他说刚好 碰到 他 休假一个学期 , 人在台湾 。 对不能亲自在家迎候大家表示 歉 意,故 只能隔海欢迎 我们 来城大了 。 这次可能见不到 我们 了 。 今年 Francis 特地安排几次交流的机会 , 应该比以前更有系统。

CC 说,“ 好在我们《多闻雅集》每年有个聚会 。 有空请你们上网看看 , 就知道以前聚会的盛况和欢娱 。 我们为学和交友一起来 , 只有交心 , 没有利害 。 《多闻雅集》是宝贵的人际资源,以后你们自能体会 ”。

CC 还特别叮嘱,“ 今年 8 月南京大学主办《多闻雅集》聚会,我们会增加《多闻论坛》 , 章程近将公布 。 我们打算去皖南 , 甚至上黄山 。 盼望你们能够参加 。 去过的人都知道不会后悔 ”。

“ 我们为学和交友一起来 , 只有交心 , 没有利害 ”。说得多好! CC 的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温暖了来自内地的每一位学者。有了这样的关心和关怀,香港和城大其实真的不冷。

二、长者祝建华大师

初次认识祝建华教授,是在 2005 年暑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首期“中外传播理论与方法研讨班” (其实 李金铨 、潘忠党、赵月枝等著名学者也是在这个班上有幸结识的)。这个班后来我们戏称为“黄埔一期”。该班集中了当时内地搞新闻传播的一部分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者,在全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是比较活跃的一帮人。这个班的“人脉”延伸出来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仅举一例,最近由我主编的教育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传播与文化教程》(由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5 月出版)大部分作者就是这个班的同行和朋友,比如支庭荣、朱丽丽、潘祥辉、刘泓、蔡静等博士。我发出邀请后,他们都在第一时间无条件地做出了回应,并积极地参与了本书的编撰。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都很大,成了生活和学术上的良师益友。

记得当时祝老师给我们讲的是方法论方面的讲座。 大家迄今还回忆起当年祝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大的学术风采。祝老师宽厚的长者之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来城大,又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祝老师。他专门到我们的工作室耐心讲解如何利用城大的图书资源和电子媒介优势,以获取有关国内没有的前沿资讯;他在星期天还给我们发来电邮,指导我们如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如何使用国际网站和国际会议的相关资料;他还要我们关注近期有关城大如何写好英语论文的讲座 …… 如此等等,细微之处充满了祝大师对年青学人的关心和厚爱之情。

三、 Zhou He (何舟)教授在凤凰卫视做节目

2 月 14 日,是香港最热闹的情人节。我和同宿的张红军博士从办公地点 12 时 30 分左右回家,打开住所的凤凰卫视新闻频道,发现 Zhou He (何舟)教授正在凤凰卫视和几位语言专家神聊。主题大概说的是新闻类节目是使用方言好还是普通话(国语)好?

何教授语言锋利,神采飞扬。他主张电视节目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使用不同语言。我们发现其他几位老教授根本不是 Zhou He 的对手,没几下就败下阵来。 Zhou He (何舟)的才情在电视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表达。

第二天下午 ,日理万机的 何教授因外事活动频繁而没有给我们上第一次讲座,只好临时安排 Francis 给我们交流。 李 博士 介绍了他 几年前的研究成果“荷里活电影在香港的票房”,大家听后收获很大。当天晚上 Francis 在给大家的电邮中解释说, Zhou He was very sorry about his absence. Please explain to the other visitors that he was in fact tied by some very important departmental matters. And he said that, of course, he will make up for the missed seminar.

2 月20 日12 点30 分,又见何舟在凤凰卫视做“卡斯特罗时代已结束?”的新闻谈话节目, 何舟教授 风采依然!

2 月21 日下午,何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学术经历和媒介经验, 大家被他精采的 seminar 和超人的口才所折服。

我想,城大媒体与传播系有 Zhou He (何舟)这样能力超强的“传媒巨头”和掌门人以及 Francis 这样优秀的 教师真是大家的幸运!

四、“西出阳关”的李喜根

李喜根 博士 ( 网名 “ 西出阳关 ”) ,刚从美国南伊大加盟香港城大媒体与传播系 10 多天,就被系上安排做我的指导教师。我们真是前生已定的缘份,想跑掉都很困难。

李老师为人谦和厚道,诲人不倦。在城大的一个月中,我至少听过他的讲座和讲课 4 次,专门约见交流 4—-5 次,打电话发电邮骚扰无数次 …… 其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他的才华和研究方法一一 “ 榨干 ” !

李老师学问做得扎实严谨,为人也好。从来对我都是有求必应,使我们一起来的同行都很羡慕。他们都说,跟李老师学习是我的福气。

五、 香港就是一个“大网吧”

到城大后,我一直在观察,发现城大周边和香港其它地方均没有网吧。我百思不得其解,便向以前来过香港城大访学,后又在城大师从 CC (李金铨)攻读博士学位的 黄 顺铭请教。他说香港的数字化水平很高,香港的学校、社区、办公地点和家里都配有较为先进的电脑,还要什么网吧呢?香港其实就是一个“大网吧”。

在 2 月 21 日我们在城大马会堂的聚会中,祝建华老师和何 舟老师谈起在美国、韩国的讲学经历,他们均很少发现这些国家会象大陆一样有规模很大的网吧。 如果有的话,规模会很小,就几台电脑,而且收费极贵。

在聊天中,何舟一语道破天机:“网吧是第三世界的产物,是数字化和信息化落后的象征和表现。”

香港的资讯很发达,往内地打电话每分钟只要港帀 0.25 ,但内地普遍使用的短信在香港费用却很高,每条在 1 元左右,所以香港人很少发短信。他们则认为不是费用问题,而是打电话更方便、更能把问题交待清楚,所以为什么要发短信呢?

 

庄晓东 (云南大学)
2008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