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

 

记得刚到城大的那天,城大的各位老师和我们一起聚餐,在自我介绍之后,李老师开玩笑说:也要介绍一下你的家属。由于“家属”在城大读书的缘故,我与城大又多了一些渊源。2014年8月底,我曾陪着太太一起来城大报到,那是我第一次来到香港、来到媒体系。当时在媒体系转了几圈,看到了李老师、祝老师等老师的办公室。我当时盼望着能够与仰慕已久的老师“邂逅”,当然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那次在香港呆了5天左右的时间。之后,也曾来到过媒体系,只是很简短的逗留。但那时早已听说城大的青年学者访问项目,只等着申请的通知。

二、缘起

 

应该是去年的9月中旬,听说城大访学的通知已经发布,赶紧找来,看了要求提交的材料,接下来就是准备申请。10月份提交了申请书,没过多久就收到录取的通知。收到邮件的那一刻,电话告知了太太这一消息。接下来是办手续的过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漏掉了什么材料和手续,导致耽误行程。在这期间,曾多次麻烦沈菲、Kitty、Heidi等老师,到了香港之后也得到几位老师的热情照顾,“谢谢”两字实不足以表达感激之情。

三、相聚

 

3月1,南京还有些冷。和同在南京的冬磊一起踏上去深圳的火车。我是很早就听说他了。第一次见到还是在两年前,但当时没有多聊。这次得知他正好也是3月的这一批,便相约一起去。火车上聊了很久的学术,他常常能够就我的研究给出很直率的批评意见,给我很多启发,并且这持续了整个访学的过程。

 

3月2号,我们到了香港,报到后在办公室里陆陆续续见到了其他多友。第一次见面时:高金萍大姐,有着北方的爽朗和直率,我们心中的“大姐大”;陈科师兄,我们相识已有六年,这次被我们公推为班长,为我们这个“炊事班”操劳很多;杜智涛兄,我们口中的“老杜”,有一种淳厚的气质;罗宜虹,很萝莉很单纯,后来知道是我的学姐;乐媛,第一眼很文静的学者范,后来也见识了她豪爽的一面;徐明华,很开朗很洒脱,后来才知道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来给大家讲个笑话吧”;张迪,比较酷,我心中的冷笑话高手,常常来一个“点睛之笔”。

四、片断

 

第一个周末,李老师带着我们和师母、张隆溪老师、张宏生老师一起登紫罗兰径。为了照顾我们的体力,李老师选择了一条平坦的登山之路。到了半山腰,张隆溪老师拿出一首竹枝词,大家用各地方言朗读,让我们体验了一番别样的雅致。

 

因为存在一些困惑已久的问题,到城大的第二周就给李老师发了一封邮件,希望能够向李老师请教一些问题。李老师很快就回复了邮件,约定了时间。第一次到李老师的办公室,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才想起来,之前看到的李老师的一幅照片,正是在办公室里面拍的。李老师见面就谈起威廉斯的“情感结构”(这是我向李老师请教的选题之一),并不断告诉我研究要具体化,要学会提具体的问题,并“往上望”和“往下望”。这次的请教让我受益匪浅。离开李老师的办公室后,看了看时间,发现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想到这一点,当时非常愧疚,两个多小时的聊天,李老师应该是很疲惫的,并且下午还有三个小时的博士生课程。但因为拙于言辞,当时除了说“谢谢”之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李老师的感激。

 

参加了沈菲老师、祝建华老师、李老师、假芝云老师、何舟老师、林宛莹老师、李宇宏老师、蒋莉老师、梁励敏老师的分享会。各位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各位老师的研究在“上”与“下”之间、抽象与具体化之间“游刃有余”,让我明白了自己研究中存在的大问题,我相信这种受益是长远的。

 

第二个周末,沈菲老师带着我们去了长洲,一座美丽的岛。乘船过去用不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船上还可以欣赏海景。上了岛之后,沿着山道一路而上,有山有水。完后,在岛上海鲜加啤酒,一种很久没有的体验。第三个周末、第四个周末,李老师带着我们品尝了美味的点心和九龙城里的泰国菜。美食、美景、美文,就这样,一转眼间到了分别的时刻。

五、再会

 

到了最后一周,大家都在感慨日子过得太快。3月30日,到了告别的时刻。大家开始忙碌返程的准备。李老师带着我们去了逸夫楼的顶楼,以“自由谈”的方式给我们送别。当时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无奈,时间总是一分一秒的过去,从不停留。

 

回到各自的城市,大家开始各自的忙碌。但微信群里的发言依然如故,各自讲述着城大的记忆以及回到学校的工作。缘分的确很奇妙,就这样把一群原本并不相识的人牵到了一起,留下了各自的足迹。微信虽然能够让大家交流着彼此的消息,却无法把大家重新聚在一起。不过,我很喜欢李老师说的一句话:“各自珍重,彼此联系”。

 

我相信,后会有期。

 

紫罗兰径,我们在朗读《竹枝词》 紫罗兰径

 

 

 

袁光锋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