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陆刚刚过完一个颓废且懒散的春节以后,就匆匆地坐上飞机,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访问。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香港,诸多的新鲜事物引发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东看看西看看,浑然不觉就来到一个我们一个月以来最频繁的活动地点“海棠轩”。

 

在大堂里和一位普通话不太“溜”的男孩沟通了几句,失望的得知我是第一位达到酒店的多友。突然觉得自己好彷徨。。。

 

正在房间里整理行李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我以为是酒店的工作人员,正做好准备,挽起衣袖,和他们在粤语、普通话、(实在不行就用)英语之间拉锯几个来回。没想到一打开门,一位清秀的美女站在我门前,细声细语的问:“你是徐明华老师吗?”我犹豫的回答,说是的。只见美女开心的拍拍手说,我是厦门大学的乐媛,我们等会一起去附近超市看看吧。啊~~~我好想唱一首歌来表达我的内心,《今儿老百姓啊,真啊真高兴!》,我再也不是孤身一人了!

 

兴奋地和乐媛手挽手的走在一条未知的小路上,突然一个帅哥从我们身边走过。他缓缓的回过头看着我们,问道:“你们是。。。多友吗?”是啊是啊,我和乐媛开心极了,又多了一位朋友,而且是男性朋友。啊~~~~我又很想唱一首歌《有你不再孤单!》。

 

事实证明,这位陈科帅哥的一回头,注定了他将成为我们三月这批多友的组长,因为他太热心了。他带着我们两个尚不了解情况的女生七弯八拐的来到又一城,又七弯八拐的来到小吃一条街,结果。。。我和乐媛就彻底放弃本来运转速度就很慢的大脑,彻底臣服于这位“意见领袖”。

 

后来,多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组织”立刻就形成了!

 

Agency和structure的关系,李金铨老师不断重复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在我脑海里已经扎根了。其实我们多友间的人物关系就能鲜活地呈现这个社会学概念。我们每个多友都是一个小小的agency,有着自己原本已经快要定型的性格特征,例如陈科热心快肠侠骨柔情、乐媛腼腆文静(事实证明她不是,哈哈)、高老师在官民舆论场间游刃有余、卞冬磊才情横溢却屡屡被我们打压、罗宜虹mm向往着一切美好的想去的地方、杜智涛外表内敛却存着一颗“鸡冻”的心、张迪小盆友话不多但一出口必“刀光剑影”、袁光锋深藏不露,球拍一挥帅死人不偿命。这些agencies都聚集在海棠轩,各种交往模式就像看不见的“线”,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这个网就是多友之间的structure,它把我们深深地织在网里,再也不想逃离。事实上,根本舍不得离开。

 

李老师毋庸置疑是我们的核心人物。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点一滴,我都在学习。或许和其他的多友不太一样,我在新加坡读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就在图书馆里“偶遇”了一位叫Lee C-C的人物。我首先是接触到Media Imperialism这个理论之后,开始产生了许多质疑。一直认为这个观点充满着West-centrism的调调,在我那颗小小的内心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不停的作祟,迫使我寻找反对这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所以在图书馆里偶遇Lee C-C,让我找到“同道之人”的感觉(事实上,真不敢称同道之人,李老师是华人学者的楷模,我应该是后继之人吧)。所以,我一直坚信与李老师的相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自从在浩瀚的文献里邂逅Lee C-C,我就无法自拔。我把李老师的论文来回阅读几十遍,模仿着他的文字,他的观点,他的关怀,幻想着他的人物形象,揣摩着他的立场,渐渐地,我发现,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粉丝。

 

但是,就在去年之前,李老师还一直是我幻想中的人物,从未见过“本尊”。

 

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见到了心目中的学术“超男”。李老师夫妇健硕地出现在我面前,我都快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带着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我又得到一个难得的赴港交流的机会,在这个月里,我频繁地听着李老师的教诲,就像喝着“心灵鸡汤”一样,恶补了许多我原来在社会学领域里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图谱,渐渐地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受益不是一般的多!

 

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时不时地模仿者李老师的观点,例如如何搭建“爬楼梯式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教学生们利用理论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等,我想我不仅仅只是一个李老师的粉丝而已,更是立志成为一个李派媒介社会学的后继之人,希望在我的影响下,也能培育出更多的年轻学子(不知道这样表述有没有夸大自己的嫌疑啊,哈哈)。

 

言归正传,我好像有点跑题了,写着写着就阐述我对李老师的崇敬之情了,呵呵。回想起在香港的一个月,就像读书时简单而快乐的大集体生活一样。同学们每天都在微信群里“叫早”,安排各种活动,听讲座啊,爬山啊,吃茶点啊,龟苓膏啊,日子就不知不觉的接近离别的日子。

 

我是一个很害怕离别的人。因为我很“虚伪”,我内心再难过,再不舍,再伤心,也总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快乐而坚强的样子。我恨自己不会表达,更讨厌自己这种伪装的外表让别人无法了解我的内心。其实3月20几号开始,我就开始依依不舍,掰着指头数日子了。每次见到李老师,我都想热烈的拥抱一下,每次看到亲爱的多友们,也想流一点眼泪表示我的不舍,可惜。。。我还是没做到。

 

所以感谢还有这么一个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机会,感谢李老师给予我们相聚的机会,感谢多友们彼此间亲密的关爱,一切感谢都化成浓浓的情谊,这份情谊将伴随一生!

 

 

 

徐明华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201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