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享束河

15日早晨,帕克客栈前依依惜别,其后多友兵分三路:庄主率丽丽、夏夏等众多友回赴春城昆明,先先、陈霓、林芬兴致颇高地要去尝尝当马帮女杰的滋味,李老师、师母,张老师、张太太,Kitty和我则留守束河古镇。这半天,是品味束河亘古往事的时刻,更是把心沉静、独留淡泊和性灵之时。

我们一行六人悠然地踱步。从四方街信步左拐,踏入一条中等规模的巷子。久违的太阳此时露出笑脸,金色光芒慷慨地播洒在黑亮的青石板上,颇有些耀目,粗粝的路面、斑驳的土墙、逼窄的狭巷、郁郁葱葱的银杏树顷刻间明亮起来,不由分说地勾勒出小镇的轮廓。风息是轻柔的,悠远的清香吹度过来,连带着丝丝滋润的水气,摩挲着我们的衣衫。李老师慨叹,“束河自有它的味道”。

与丽江的热闹相比,束河宁静而古朴。一股清流在街道中间穿行流淌,民居大多临溪而筑,很有些江南水乡“户户垂柳、家家枕河”般的诗意。不经意间,古镇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我们在丽江听闻、观看的“三眼井”在此则化为鲜活的家常场景:胖金妹们身着“披星戴月”式的传统装束,有的在次井里洗菜,有的在三井里漂衣。细微之处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更展示着纳西人的生活智慧。

街边零落地分布着些店铺,小吃摊铁锅里的“甩手粑粑”和“土豆丝饼”滋出的油泡飘来阵阵香味。酒吧大多是开放式的,往往上书“看书、聊天、发呆、做梦”,但只有三三两两的客人。正因如此,反倒更显出古镇的无碍、自在。一个诺大的黑色箭头引起我的注意,原来是一家名为“躲起来”客栈的广告指引。箭头指向幽深的小巷,在高高的石墙的衬托下,颇有些神秘的意味。我和师母相视一笑,在喧嚣尘世中,宁静已成为一种奢华,客栈主人确实深谙现代人的心绪情结啊。

阳光渐次炙热起来。大家赶紧武装自己。Kitty贡献出防晒霜,师母宛如魔术师,变出一顶宽边太阳帽,戴起来,优雅中略带些许俏皮。张老师、张太太不知何时也戴上很有纳西风情的情侣帽,携手并肩,惹人注目。

我们继续闲庭漫步,无意间来到一家农舍。一张圆桌、两把木椅显然年代久远,似乎蕴藏着远古的故事。把守庭院的一对年轻人告诉我们,院落里摆放的都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古董。古董想必价格不菲,无人问津。师母和我不约而同地看到庭院里一棵高大挺拔的苹果树,一个个红中带青的苹果煞是喜人。三元一个,自己动手去树上摘。我扶着石凳,师母指点,张老师发挥身长、臂长优势,勇擒三个新鲜大苹果。苹果清脆多汁、甜而不腻,沁入心脾,好生惬意。最令人惊异的是苹果虽被吃过,但时隔一个多小时后毫不变色,此间奥秘,留待以后详查。

进入一条小巷,一行文字跃然入目——“丽江茶马王故居纪念馆”。初以为这就是传闻中的茶马古道博物馆,细观之下,却发现旁边还有一段小字:丽江束河王氏家族后生谊生谊兴丽光立。暗自纳闷,何许“馆”也。向前走一步,却发现一帖赋文,颂扬王家为滇藏古道所做的贡献。一位中年胖金哥热情迎上前来,自我介绍是王氏当代传人(第五代)的舅父,姓和。据说王姓祖先曾是茶马古道马帮帮主,和指着墙壁上曲曲折折的茶马古道路线图,不无骄傲地说,当年只要马帮佩戴王姓标识,便会在茶马古道上一路通行。王氏势力之大,无他姓能及。这个后人自发创办的纪念馆有两层小楼,陈列着家族过往的辉煌。参观完毕,和氏力邀我们去喝家族出产的陈年普洱。没想到,这一坐就是半个多小时。品尝普洱茶香、倾听帮主后人侃侃道来的故事,这一刻,是恣意的放松。

出得纪念馆门来,已过正午。师母感慨,“这才是真正的闲静”,我在旁接口道,“我们今天是在度假而不是旅游”。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陆放翁的一联诗句,“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清舆趁晚凉”。先先她们三人兴之所至去骑马,亲历茶马古道的崎岖。我们六人虽未乘轿,却也自有风流:缓步于束河的大街小巷,体会古镇的沉静和调谐。其实无论是热闹性的参与,还是寂静式的体味,只要有真性情,又怎能不收获适情适性的逍遥?我想,这也许就是多友、少友们之能欢聚一堂的内在之因吧。

 

章平 (复旦大学)
2009年8月26日